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的《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第一帖,他说:《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是唐贞观年间内府藏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短赫著名的法帖。太宗皇帝购求二王(王義之、王献之)书法,大王(王羲之)有三千纸。《十七帖》大概以一丈二尺构成一幅长卷,把王義之草书中字迹和内容相近的信札连缀成卷,由褚遂良监督装裱。此卷草书名叫《十七帖》,是因为卷首有“十七日”三个字。二王书法,后人也有取帖内一句中稍微特别的词语作为法帖的名字,大约多取长卷开头三两字和单帖开头三两字。从张彦远的记载中可知,《十七帖》的得名,在于第一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二字。


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的《十七帖》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中29封信札的书体基本一致,属于典型的今草(其中一封4行20字为楷书)。《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折于圆转,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劲于婉媚之内,外表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正如唐太宗晋书《王羲之传论》所评“状若断而还连,势如斜而反直”。意思是:上下字之间,形态像是断开了但气脉仍然连贯;每个字笔画灵动,态势像是倾斜着,但重心依然端庄、平稳。《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大草(即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的习气,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跋十七帖》说:玩赏《十七帖》的笔画趣味,从容闲雅,气象超然,既不受法度束缚,又未脱离法度,真可以说是从自己胸襟中流淌出来的,充满天然之美。


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的《十七帖》


临习《十七帖》,须用弹性强的狼毫或紫毫笔。运笔时,特别应当注意字势、形势和线条的贯通,字与字以及行间的呼应,而不是表面上线条的连贯和牵丝的纠缠。在临写时千万注意不能一笔一画地临写,注意力应当放在线条的质量上,放在书写的节奏和字势的流动上。由于《十七帖》难度较高,必须注意楷书和草书两种书体的密切关系。《十七帖》之前的章草是它演变而成的母体,欣赏和学习汉末魏晋时代的章草,诸如皇象、索靖、陆机和王羲之本人的一些带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对学习《十七帖》都十分有益。

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的《十七帖》


十七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的《十七帖》


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的《十七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