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王羲之《十七帖》 郁冈斎墨妙(28.94x365.36cm)


附:(点击查看)

《十七帖》作为一代名帖,备受历代书家与收藏家的喜欢,翻刻甚多,最著名的有三井本(三)、上野本(上)、台北故宫本(台)三个版本,下面就以此三个版本逐帖对比学习。释文、注释、译文参考前人及当代研究成果。


郗司马帖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郗三井本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郗上野本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郗台北故宫本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注释:

此信前人皆以为系寄周抚。郗司马,即郗昙,字重熙。郗鉴之子、郗愔之弟。王義之妻郗璇仲弟、王献之前妻郗道茂之父。会稽王司马昱以抚年大将军捕政,引罢为司马。足下,古代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敬称。以,同已。王義之书中“已”多书为“以”字。

从此信看,前信中已告周抚郗昙到某地去(可能是带信给在某地的信使),后未去成,故此处补告。应成一先生将末句断为"“先书已具,示复数字”。“具”字释为信已写就,尚未送出,即得来信。现录以参考。


十七日已先有书信送来,郗司马(郗昙)未去。即日得到足下书信,甚感欣慰。(是想说的意思)前来书信中都已讲了,现在再简单地补写几个字。


郗氏自太尉鉴后为江左名,其姓读如絺绣之絺,而世人以俗书郗字作郄,因读为郤诜之郤,非也。郤诜乃春秋晋大夫郤縠,郗鉴乃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原既异,音读迥殊,后世因俗书相乱,郗郤二姓遂不复辩,亦近代氏族及小学二家之学不讲故也。陆鲁望博古矣,其诗有云:一叚清香染郄郎。亦误读也,今因郗氏帖聊尔及之以纠俗缪。(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法帖刊误》)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王羲之《十七帖》之一 《郗司马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