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班比我們更辛苦

古人上班比我們更辛苦

李小鳳《百科知識》

很多人認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每天朝九晚五,忙忙碌碌;而古人則過著田園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事品品茶,讀讀詩。其實,古人上班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輕鬆,甚至比我們更辛苦。

丨古人上班要起大早丨

古代上班時間其實是很早的。《詩經·齊風·雞鳴》這麼說,“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意思是“公雞已經開始打鳴了,太陽也升起來了,上朝的官員已經到了”。

《詩經》的這段對話描述的就是古人上班的情形。可見從春秋時代開始,古人就要在雞鳴的時候去上班。公雞打鳴的時間一般為早上5點,所以古人5點起床,即5點到7點間到單位簽到,按照地支的順序這個時間段正好是卯時。官員們上朝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點人數,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就叫“點卯”。

古人上班比我們更辛苦

唐代以後,有了“官街鼓”,凌晨五更二點敲起,以啟坊門。《明皇雜錄》中的“五鼓初起,列火滿門,將欲趨朝,軒蓋如市”是曉色朦朧中百官上朝的真實寫照。

百官到達皇宮後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朝會。朝會有大朝會、小朝會兩種,小朝會是常會,每天例行的早班會,時間不是很長,多在辰時(即上午7點至9點)結束。對於地方官來說,上下班時間與京官並沒有什麼區別,也要卯時到崗。

按照清朝的律法,皇帝五更天上朝,大概就是凌晨5點左右。而大臣們離皇宮一般都不算近,加上那時候沒有汽車這些方便的交通工具,所以,一般凌晨三四點就得前往皇宮外等候。當然了,古人不是朝九晚五,上班早,下班也早,比如清朝就規定,夏天時下午4點下班,冬天時下午3點下班。

除此之外,上朝期間是不能上廁所的。《清史稿》裡就講過,大臣們為了防止上朝時想上廁所,通常排盡屎尿,空腹上朝,常含人參以保持體力。畢竟大臣們都是讀書人,要是因自己尿急打斷了皇帝的思路,那可是大罪。

“上班”一詞的由來

“上班”這個詞並不是西方舶來品,而源於我國古代。在宋代,上班全稱為“上朝班”。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為“上朝”;而其他官吏沒有資格上朝,就叫“上班”。“上班”一開始是指公務人員出勤退勤,後來才廣泛用於國家機關及公司職員之出退勤。

丨古人上班遲到怎麼辦丨

遲到這件事,擱古代非同小可。參加朝會,是古代京城官員每天按時上班的第一要務,凡無故缺席、遲到早退或朝班失儀,都屬於違紀,歷代均有處分條例。

《唐律疏議》有一條法令是這麼規定的: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

不僅如此,古代遲到也像現在一樣按次數罰錢。唐玄宗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到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再到文宗時,“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

白居易29歲就開始了“西漂”,在長安城當公務員,一開始買不起房子,就在長安的渭南租了一套房,因為上班的地方太遠,每天上班都很辛苦。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晚歸早出》:

“筋力年年減,風光日日新。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何處臺無月,誰家池不春。莫言無勝地,自是少閒人。坐厭推囚案,行嫌引馬塵。幾時辭府印,卻作自由身?”

堂堂大詩人白居易為什麼還要不辭辛苦地上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上班遲到遭受的懲罰非常嚴重。

不光是唐朝,歷朝歷代對遲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懶散行為都有嚴苛的懲罰措施,輕則扣工資、重則坐牢。

明朝是一個以“嚴刑峻法”著稱的朝代,執法力度遠超前朝。明朝時處罰也很嚴苛,官員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滿三天罪加一等,如達到二十天要被杖打一百大板。不得不說這效果立竿見影,甚至有的大臣為了不遲到,匆忙趕路,結果不小心落入河中淹死。

古人上班比我們更辛苦

那是在魏忠賢當權時,他規定,紫禁城不準點路燈,還禁止官員騎馬坐轎。冬天天亮得晚,百官上朝的時間都很早,結果在上朝的時候都是黑燈瞎火摸索走路,於是“追尾”之事經常發生。一天,一位住得離皇宮較遠的官員可能起晚了一點,因怕“朝會”遲到,一路小跑,加之當天早上下大雨、路又滑,慌亂中沒辨清方向,竟失足落入河中,結果命喪黃泉。

古代的考勤制度儼然已成了司法條款,遲到、曠工不是“違紀”,而是“違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