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为什么“立竿见影”

27岁的刘伟(化名)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已有6年余。因精神分裂症反复发作特点,每年因病住院多次,他成了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的常客。对于年纪轻轻的刘伟而言他今后的路还很长,父母不甘心让刘伟长期和精神病医院打交道,于是下决定来我院把手术给做了!

初次听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以手术治疗,刘伟父母不仅不相信,还到处说手术是骗人的,对我科医生也充满敌对和怀疑。自从同病房的病友张某术后变成正常人以后,刘伟的父母才放下“警惕”主动向我们咨询了手术方案。

刘伟(化名)从小内向,学习也一般,初中毕业后就去外省打工,期间与老板发生了矛盾,逐渐出现心烦、失眠、沉默少语,不能正常工作,整天呆在房间内来回走动。坐着的时候眼珠时常向上看并左右转动,晚上睡不着或者仅睡几个小时。渐渐地出现幻听、自言自语、自笑等症状。遂家属带他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了药物口服治疗。自发病至今,刘伟与抗精神药物打起了“持久战”。

随着时光飞逝,刘伟(化名)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愈发严重。易激惹、妄想、幻听、自言自语,胡言乱语,人也变得极为敏感多疑,看到别人在讲话会怀疑是在说他坏话,还说自己听到别人骂他。而且烟瘾越来越大,每天都要吸两包烟。不吃家里的饭菜,时常认为母亲在饭中投毒。就这样,刘伟患病了六年,父母也遭罪了六年。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为什么“立竿见影”

为什么精神病患者一直服药治疗,但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差?

在门诊我们给予解答:原因是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异性或针对性治疗;其次,是精神症状的持续存在所引起的持续精神兴奋,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以使神经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这让神经细胞从功能性改变转化为器质性改变;也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抵抗,难以产生治疗应答,这让精神疾病越来越难治;另外,由于某些脑区神经环路病变,神经递质代谢亦发生异常,而现行的抗精神药物对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的影响非常微小。所以,在精神病人发病初期的几年内,其药物治疗效果较好;5年后则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精神病后期,则很多药物失去效果。

经入院评估五天,刘伟(化名)排除禁忌症,符合手术适应症标准,并择期安排了手术治疗。术后刘伟(化名)意识清晰、沟通无障碍,术前妄想、幻听、胡言乱语等症状消失。情绪及情感也回归正常,重点表现在礼貌待人、关心父母等。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为什么“立竿见影”

相对于药物治疗而言,手术可直接调控大脑中的神经核团,通过调节其神经递质代谢,从而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大量的神经解剖和电生理研究证实,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具有不同的神经支配功能,这是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解剖和生理基础。

现代的“精神外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安全保障基础是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技术”。功能神经科专家借助患者所作的头部MRI、DTI、CT,在手术计划系统上可以找出对应的神经核团手术靶点,例如:杏仁核、中央隔区对应冲动、暴力;扣带回对应幻觉;内囊前肢对应异常思维等,其定位理论误差仅0.01毫米,治疗靶点的范围控制在5毫米范围内,对周围脑组织影响轻微。

截止到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自2008年至今进行了6000余例难治性精神病手术,有效率超过90%,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他们重归社会,有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致头条读者:

您若有疑问可以发表文章评论,若您想咨询或更深层次的交流可以通过本平台“私信”功能进行对话

,我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