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精神疾病為什麼“立竿見影”

27歲的劉偉(化名)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已有6年餘。因精神分裂症反覆發作特點,每年因病住院多次,他成了當地精神專科醫院的常客。對於年紀輕輕的劉偉而言他今後的路還很長,父母不甘心讓劉偉長期和精神病醫院打交道,於是下決定來我院把手術給做了!

初次聽說“難治性精神分裂症”可以手術治療,劉偉父母不僅不相信,還到處說手術是騙人的,對我科醫生也充滿敵對和懷疑。自從同病房的病友張某術後變成正常人以後,劉偉的父母才放下“警惕”主動向我們諮詢了手術方案。

劉偉(化名)從小內向,學習也一般,初中畢業後就去外省打工,期間與老闆發生了矛盾,逐漸出現心煩、失眠、沉默少語,不能正常工作,整天呆在房間內來回走動。坐著的時候眼珠時常向上看並左右轉動,晚上睡不著或者僅睡幾個小時。漸漸地出現幻聽、自言自語、自笑等症狀。遂家屬帶他去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給予了藥物口服治療。自發病至今,劉偉與抗精神藥物打起了“持久戰”。

隨著時光飛逝,劉偉(化名)的病情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愈發嚴重。易激惹、妄想、幻聽、自言自語,胡言亂語,人也變得極為敏感多疑,看到別人在講話會懷疑是在說他壞話,還說自己聽到別人罵他。而且煙癮越來越大,每天都要吸兩包煙。不吃家裡的飯菜,時常認為母親在飯中投毒。就這樣,劉偉患病了六年,父母也遭罪了六年。

手術治療精神疾病為什麼“立竿見影”

為什麼精神病患者一直服藥治療,但治療效果會越來越差?

在門診我們給予解答:原因是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不明、缺乏特異性或針對性治療;其次,是精神症狀的持續存在所引起的持續精神興奮,具有“神經毒性”作用,可以使神經細胞膜發生不可逆改變,從而導致神經細胞變性、壞死,這讓神經細胞從功能性改變轉化為器質性改變;也使患者對藥物產生抵抗,難以產生治療應答,這讓精神疾病越來越難治;另外,由於某些腦區神經環路病變,神經遞質代謝亦發生異常,而現行的抗精神藥物對神經遞質代謝異常的影響非常微小。所以,在精神病人發病初期的幾年內,其藥物治療效果較好;5年後則發展成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在精神病後期,則很多藥物失去效果。

經入院評估五天,劉偉(化名)排除禁忌症,符合手術適應症標準,並擇期安排了手術治療。術後劉偉(化名)意識清晰、溝通無障礙,術前妄想、幻聽、胡言亂語等症狀消失。情緒及情感也迴歸正常,重點表現在禮貌待人、關心父母等。

手術治療精神疾病為什麼“立竿見影”

相對於藥物治療而言,手術可直接調控大腦中的神經核團,通過調節其神經遞質代謝,從而達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狀的目的。大量的神經解剖和電生理研究證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具有不同的神經支配功能,這是手術治療精神疾病的解剖和生理基礎。

現代的“精神外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安全保障基礎是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技術”。功能神經科專家藉助患者所作的頭部MRI、DTI、CT,在手術計劃系統上可以找出對應的神經核團手術靶點,例如:杏仁核、中央隔區對應衝動、暴力;扣帶回對應幻覺;內囊前肢對應異常思維等,其定位理論誤差僅0.01毫米,治療靶點的範圍控制在5毫米範圍內,對周圍腦組織影響輕微。

截止到目前,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自2008年至今進行了6000餘例難治性精神病手術,有效率超過90%,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得到了明顯的控制,他們重歸社會,有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致頭條讀者:

您若有疑問可以發表文章評論,若您想諮詢或更深層次的交流可以通過本平臺“私信”功能進行對話

,我會盡力幫助大家,解決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