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八十一)


義憤填膺

“義憤填膺”中的“義憤”,即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膺”即胸。這一成語的意思是正義的憤恨充滿了胸膛。形容十分憤怒。

典故出自南北朝時商丘人江淹的《恨賦》:“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僕(我)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

這段話的意思是:試望平原,荒草間白骨累累,拱木下鬼魂啾啾。人生到這地步,天道如何能解釋清楚!我本是一個懷揣著志願和憤恨的人,看到此種景象,心驚悚不已,於是想到古代的一些人物,感嘆他們的抱恨而終。秦始皇按劍而立,四方諸侯就紛紛向西奔來臣服於他,於是平定天下,統一了文字律法,以華山為城,以紫淵為護城河。雄偉而險峻的關卡越來越多,而秦始皇的武力征討卻始終沒有停歇。繼而駕馭黿鼉作為橋樑,巡狩西海以觀看日落。然而一朝斷魂,皇帝也駕崩了。至於趙王被虜,遷至房陵,一到傍晚心思就被觸動,次日清晨仍然神往不已。想到當初離開眾多美豔的女子,失去鑲金嵌玉的車駕,置辦酒席準備喝酒,不知不覺悲憤填滿胸懷。千秋萬代的怨恨,恐怕也不過如此了。

接著他又舉例說:再如漢朝的李陵,當年投降匈奴,含冤受辱,只有拔出長劍擊打屋柱,對影自悼而心中愧悔,心飛回了上郡之內,而身體滯留於雁門關外。於是他撕裂帛衣寫信與朝,發誓要返回中原,報答漢皇恩德。然而死神忽然降臨,只有雙相交握,無話可說。再說當年王昭君離開漢宮前往匈奴之時,仰望蒼天,長聲嘆息。漢宮越來越遠,關山無邊無際。忽然狂風吹起,夕陽西下,隴西郡附近連鴻雁都很少飛至,代郡地區風雲顏色慘淡。想見君王遙遙無期,只能終老異鄉。再如馮衍遭人詆譭,落職還鄉,關門閉戶,不復入仕。只好整天陪伴妻子,照顧兒女,沉浸於閱讀史書之中,完全沒有了做官之人的模樣,最終只能懷著未竟之志長眠地下,空令後人懷念不已。至於嵇康,受誣入獄,仍然神態自若,情緒激揚。傍晚飲酒,清晨撫琴。秋日因之而更顯蕭瑟,浮雲因之而慘淡無光。懷抱著高潔的志向,從容走向死亡。又有孤立無助的直臣哭泣,不被重視的庶出痛心。被放逐客居海上的,被流放駐守隴陰的,像這些人聽見悲慼的風聲急速地響起,鮮血就落下沾溼了衣襟。只能含著辛酸嘆息,然後消失埋沒在這世間。像道路上疊滿了戰馬馳騁的蹄印,佈滿了站車穿行交錯的軌跡。戰場上黃沙環繞著地面升騰,戰歌吹奏的聲音從四面響起。而現在無不煙火斷絕,埋骨在九泉之下……該停止了吧,春天的草已經衰敗,秋風驚起,而當秋風消退時,春草又重新煥發了生機,週而復始沒有停歇。那些華麗的飾物已經灰飛煙滅,曾經繁榮的地界也已經荒蕪,那些曾發出美妙聲音的樂器都被毀壞,那些高峻的山丘也已經夷為了平地。自古以來人都是會死的,而他們死去的時候莫不含遺無言。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他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雖家境貧窮,但很好學。歷任巴陵王國左常侍、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驃騎豫章王記室、御史中丞、吏部尚書、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為臨沮縣開國伯,不久又改封為醴陵侯;參與草擬詔書冊令,並撰寫國史。天監四年(505年),江淹去世,終年六十二歲,梁武帝為他穿素服致哀,並贈錢三萬、布五十匹。諡號憲伯。

江淹是南朝辭賦史上的名家。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亂頻繁、門閥等級森嚴的時代,江淹出生寒微,早年仕途坎坷。他曾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他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他為建安吳興縣令。在這種鬱郁不得志的心態下,江淹完成了《恨賦》,通過對秦始皇、趙王遷、李陵、王昭君、馮衍、嵇康這六個歷史人物各自不同遺恨的描寫,刻畫了從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諸多哀傷怨恨,概括了人世間各種人生歸途,以此說明人人有遺恨而遺恨各不相同的普遍現象。本文寄託了江淹的怨憤之情,意境哀恨綿綿,令人扼腕長嘆。

“義憤填膺”這一成語,便是從江淹的“置酒欲飲,悲來填膺”而來。

例句:“珏齋不禁義憤填膺,自己辦了個長電奏,力請宣戰。”(清代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2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