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術的文獻與研究


砭術的文獻與研究

砭石療法是我國古代第一大發明, 早在原始社會. 人類為了生存空間與驅劣的自然環境下只能用木棒和石塊與猛獸作鬥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石器時代初期已經產生了豐富的文化,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特別是山頂洞人遺址,可以看到已開始進入原始氏族社會,當時人們使用雙手打擊製成粗製的石片、石塊做為生活的工具: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時代,人類對疾病缺少辦法,特別是外傷以及猛獸、毒蛇、蚊蟲叮咬所引起的感染最為常見,石器作為生活中最常見的工具,在解除疾病的時候自然也最先使用,就在使用過程中人類慢慢發現了砭石在醫療上的優勢,逐步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療法之一一一砭石療法。 這種療法經過長期改進成為古人世代相傳的砭石療法,在解除人類的疾病和創傷、化膿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古到今,在古代文獻以及醫療古籍中沒見到形態、大小、功能和用途不同的砭石流傳於世的記載。但在古籍中有砭石的記載和傳說,如《周禮.天官》目;“瘍醫掌腫痛、潰瘍、重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所謂“劀”法,據清代惠士奇《禮說》中關於“劀殺猶砭割”一篇考察,證明就是砭法。其中“砭制”謂石針治病,也以忍痛去惡。漢,楊雄《太玄經,二達》:“次七達以砭制, 前亡後賴”, 砭割:所謂以石針治病, 也以忍痛去惡。注“割愛去惡, 如砭制去病,雖有亡,後得其利”,這是對砭石療法做了概括性總結。春秋時代《管子。法法》曰:“癰瘍以礪石”,這指出遠古時期多為經磨製而成的尖石或石片,可用來刺激體表某些部位,解除疾病痛苦,或切開膿瘡,以排膿治癰疽的砭石療法。《春秋左傳》 記載魯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 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愛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這裡的惡石即砭石。魯襄公對砭石也有生動的描述“夫砭石猶如生我也”。《韓非子.六反》日:“夫彈痤謂用砭石治癰”。在《外儲說右上》也記載有:“夫痤疽之痛也, 非刺骨髓則煩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彈之”。其中“砥”字即指砭石。《列子.黃帝》日:“先生既來曾不廢藥乎,廢置也,曾無善言之,當以藥石也”。又在“力命”篇指出:“ 玄達者之所悟藥石,其中藥石者季梁神醫也,重譴之我季梁之疾,自廖,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其中藥石也是指砭石。《戰國策》記述扁鵲為秦武王治病遭詆譭而投石不治。《漢書 .藝文志》記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生死之分,用度石針也,湯火所施”。唐顏師古日“石針所以治病也,石,謂砭石,即石針也”。前漢名醫淳于意有多用針石治病的病案記載。還有劉向《說苑》、劉安《淮南子》也有砭石治病的論述。

砭石產地,《山海經》一書“東山經。又南四百里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東次二經之山,凡十七山中有鳧麗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針石”。畢沅注,此經之山起自山東,南至山西、河南也。就是《山海經》中所記載的東山經中只有高氏和鳧麗這兩座山有針石。晉郭璞:“針石以為砭針治癰腫”。畢沅日:“可以為砥針”。南史王僧孺傳“引此可以為砭針”.

醫案記錄最早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日:上古醫有俞附,治病不以湯液,醴,砭石蹺引案,抗毒熨,一撥見病之出應,因五臟之腧。”這明確指出上古黃帝時代名醫有俞跗治病時不用湯藥,也不用藥酒,僅用砭石一撥,激發出線狀感知,可達到五臟之腧穴(王冰注。五臟之原穴),即可治癒各種疾患。又日:“扁鵲過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向中庶子喜方者太子何病?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不得洩暴發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邪氣,邪氣積蓄,而不得洩,是以陽緩而陰急,故而死。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其死已半日也。扁鵲曰太子可生也。扁鵲乃使弟子,子陽礪針抵石取三陽五會,太子蘇。扁鵲曰太子疾屍厥。這是以陰病治陽取三陽五會以醒腦開竅、起死回生治療疾屍厥的案例。又曰扁鵲過齊,入朝見齊桓侯日君有疾,不治深。扁鵲又朝見君退出而走,租快派人問之,扁鵲日:“疾在腠理湯藥可治,疾在血脈針石所及,疾在胃腸澧所及,如疾在骨髓無所及也。”這說明扁鵲根據望診就能診斷病症,並指出疾納在血脈部位用砭石可取得最佳療效。特別是前漢名醫淳于意用砭石治療疾病的醫案。《倉公列傳》提出:“運氣從下厥起,上行人心脈,而且用砭石為他利瘍。”並多次提到砭石治病案例“以陽石治陰病,以陰石治陽病。

早於《內經》成書之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脈法》指出“癰腫有膿則稱其大小而為砭”。凡用砭刺激血脈治療癰腫時,必按一定規則。癰腫有膿,首要考察化膿的小大、深淺來確定砭術,而且用法不當有四害:

一日膿深面砭淺,謂之不及。

二日膿淺而砭深,謂之太過。

三日膿大而砭小,謂之瀲,瀲者,惡不畢,未盡淨。

四日膿小而砭大,謂之泛,泛者,傷良肉也。

砭術的文獻與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