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數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研究:真正根源是父母

一個小女孩在客廳玩拼接類的積木,玩著玩著,就要媽媽陪,媽媽正在廚房忙著做飯,讓孩子自己先玩。過了沒多久,小女孩突然很生氣地就把手裡的積木摔在地上,哭著大聲說:“我不玩了,我再也不玩了”。被媽媽勸說了還是拒絕玩,也拒絕把玩具撿起來。


為什麼無數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研究:真正根源是父母


這位小女孩的媽媽很苦惱地問我:“很多時候,我家孩子一開始玩得挺高興的,可玩著玩著就突然脾氣暴躁,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因為小孩性格太差?還是因為我沒陪她玩?”

當我在思考這位媽媽的問題時,我想到了平時一些父母類似的留言:

有些父母說,小孩在玩玩具時,總要父母陪,如果被拒絕,小孩就哭鬧;也有些父母說,小孩在玩玩具時,有時會莫名其妙就發脾氣;也有父母說,有些小孩玩某個玩具後,玩了一次就再也不肯玩,父母鼓勵小孩玩時,小孩就表現出非常為難的樣子;更有父母說,他們希望小孩能養成獨立探索玩具、自己從玩具找到樂趣的習慣,所以他們很少陪孩子玩,孩子似乎對什麼玩具都沒有長久的興趣……


我從這些問題中,找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孩子們玩玩具,也會遇到困難。


為什麼無數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研究:真正根源是父母


有些父母可能感覺困惑,玩具不是玩就行了?還會遇到什麼困難?會的。舉個例子,你如果讓一個1,2歲的寶寶玩拼接類積木,這種玩具不僅需要手指有足夠的力量,還需要按照步驟拼搭。當這個2歲的寶寶想拿起積木模仿他6,7歲的哥哥拼一輛小汽車時,他可能很快就會情緒崩潰,因為他難以做到。他不僅體會不到樂趣,還會因為困難過大而倍受打擊。

所以,幫孩子們選擇合適年齡的玩具也很重要。可是,國內很多玩具都沒能做到“規範”,並且不同孩子的心智成長也是不同步的,所以你經常很難判斷一個玩具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難了。

▶所以當孩子們玩玩具時,父母應該是怎樣的態度?

2016年,美國Current Biology雜誌登載了一項研究,研究中有三組父母與孩子玩玩具的組合。第一組,父母充當直升機父母的角色,從一開始就指導孩子怎麼玩;第二組,父母完全讓孩子自己玩,拒絕參與到孩子的玩耍中,一副“你要獨立鑽研”的姿態;第三組,父母鼓勵孩子自己玩耍,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給予幫助。

實驗結果表明,第三組的孩子更容易從玩具中找到樂趣。


為什麼無數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研究:真正根源是父母


為什麼會這樣?

像學習一樣,小孩玩玩具也會遇到困難。

當孩子面對的玩具或一些玩具的玩法超出孩子能應對的難度,小孩會有挫敗感。這時他們希望父母能及時幫忙指導一下。如果父母置之不理,這個超出難度的玩具可能會激怒孩子,父母的態度也可能會讓小孩放棄玩耍,因為孩子不僅沒有玩出樂趣,自信心也受到打擊。

正如心理學家Tamar Chansky說,小朋友的心理傷害有三個P,一是自我感覺糟糕(personalize),二是感覺什麼事情都做不好(pervasie),三是感覺永遠也無法做到(permanent)。當小孩在玩玩具過程中,屢屢受挫,從一開始的自我感覺糟糕,到他們感覺到永遠也無法做到,他們的自信就會變成那隻永遠被綁在小樹的大象。


為什麼無數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研究:真正根源是父母


玩第一個玩具收穫不到成就感,玩第二個玩具也收穫不到成就感……困難屢屢難以攻克,那麼孩子最終對什麼玩具都不能玩出樂趣。你如果希望孩子更深地鑽研玩具,比如拆卸玩具、創造玩具的新玩法、把簡單的紙箱切拼成各種造型、用橡皮泥捏出炫酷的小火車……很多時候這樣的希望,只能是父母的奢望,因為過去的困難讓孩子們感覺自己難以做到,他們連嘗試一下也不想。

所以,當父母們發現,孩子們經常只被一些玩具的外表吸引而想要,但他們的玩耍一直停留在很淺的層次,按一下按鈕、摸一摸,錘一錘……滿足了好奇心之後,孩子們就把玩具丟一邊。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回憶一下,孩子們是否在過去玩某些玩具經歷過不少的挫折。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對孩子置之不理是不對的,上面已經說過。直升機父母呢?會讓孩子養成依賴,也難以激發孩子自發的興趣。所以父母要適當陪伴,在小孩需要幫忙的時候扶一把。如果父母一邊忙事情時,就不要一邊陪小孩玩玩具,而是最好選擇自己空閒的時間,當小孩需要幫助,及時地幫一把。當小朋友從玩具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就感,就能驅動孩子更多地鑽研玩具,甚至驅動孩子自發創造出玩具的不同玩法。


為什麼無數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研究:真正根源是父母


當然,也會有天生就非常愛自己鑽研和玩耍的孩子。一朋友小時候在大山裡長大,家裡窮得沒買過一件玩具,父母也從不會陪她玩。4歲多時有一段時間,她經常會在中午吃飽飯之後,就在家後面的泥潭裡玩泥。她有時會捏一個個泥公仔,有時會把泥潑到路邊,堆出一座座想象中的房子或森林……她能整天整天地玩泥也不會厭倦。她奶奶很嫌棄她每天塗成“兵馬俑”的樣子回家,威脅要把她丟河裡,她還要玩。如今她也為人母,經常和女兒創造新奇玩具。

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在玩玩具時,有發脾氣或對玩具感覺痛苦的表現,很可能是因為遇到困難了,父母要花時間“扶一把”。

人有時輕易放棄,是因為太孤獨?這句話,對玩玩具的孩子,似乎也適用……

關鍵字:玩玩具、玩具樂趣、親子互動、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