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把“慢點”“小心點”“注意點”掛嘴上,這都是糟糕的口頭禪

有時候孩子總是莫名其妙哭鬧、發脾氣,搞得大人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1、孩子吃菜吃得有些急,不小心嗆了一下,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這時,我們總習慣對孩子說:“吃飯慢點啊,以後小心點呀。”孩子聽了,突然發脾氣,不吃飯了,大哭起來,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2、孩子上幼兒園,可能會存在這樣的現象,老師給表現好的孩子發小紅花或是小紅旗等獎勵,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得到獎勵的。當孩子得到獎勵都會興高采烈地告訴家人,偶爾沒得到獎勵可能會不主動和家裡人說,這時候,可能家人會無意識的問孩子,孩子會不高興,不願意說。這種情況下,家人可能會安慰孩子說沒關係,明天再努力得到獎勵。孩子聽了安慰反而更不開心了。

3、海灘上,孩子踩沙子玩得高興時,旁邊總有個“慢點,慢點”的聲音,真不知孩子怎樣做才是恰到好處,才是他要求的“慢點”。

別總把“慢點”“小心點”“注意點”掛嘴上,這都是糟糕的口頭禪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小心點”“注意點”之類的提醒。

可是,這種提醒真的好嗎?

不好!這種提醒是不好的,還帶著“虛假”。為什麼?因為孩子幾乎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都是不完善的,開始都做不好,這是個正常的現象,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學習、摸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孩子希望的是得到肯定,若我們總習慣把“慢點”“小心點”“注意點”掛嘴上,在孩子聽來,總覺得是自己事情做得不好,不能得到肯定,我們時時刻刻在提醒著孩子不夠好,久而久之,孩子會有抗拒、反感的心理。

別總把“慢點”“小心點”“注意點”掛嘴上,這都是糟糕的口頭禪

確實,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為是冷漠。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想,當我們提醒別人“慢點”或“小心”時,是真的認為對方需要提醒,還是更多地為了表示我們在關心對方?難道一個人嗆了一下還不懂得小心,還會嗆第二口?上臺階絆了一下還會絆第二下?誰都不想被嗆到,或是絆倒。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本來就不愉快了,聽到對方關心的潛臺詞如果還包含了對智商的貶低,怎麼能令人愉快呢?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或許,我們都忘記了這一點,經常誤把嘴上的客套當作關心,誤把迎合當作禮貌,誤把多餘的指點當作幫助。這種習慣已深深地植入人們的意識,使人根本無法識別它的虛假性。這種虛假性在成人與兒童的關係中更普遍。

孩子當然也想行為得體,希望得到肯定,特別是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他內心是非常愧疚的。如果這時家長提醒他“小心”,他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得體”被別人注意到了,內心會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這樣你就不難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在大家的關心和安慰下“反應異常”了。

愛孩子離不開對孩子心理的體貼,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這是一種很細微的心理差異,大家可以細細地體味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