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把“慢点”“小心点”“注意点”挂嘴上,这都是糟糕的口头禅

有时候孩子总是莫名其妙哭闹、发脾气,搞得大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1、孩子吃菜吃得有些急,不小心呛了一下,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这时,我们总习惯对孩子说:“吃饭慢点啊,以后小心点呀。”孩子听了,突然发脾气,不吃饭了,大哭起来,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2、孩子上幼儿园,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小红花或是小红旗等奖励,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得到奖励的。当孩子得到奖励都会兴高采烈地告诉家人,偶尔没得到奖励可能会不主动和家里人说,这时候,可能家人会无意识的问孩子,孩子会不高兴,不愿意说。这种情况下,家人可能会安慰孩子说没关系,明天再努力得到奖励。孩子听了安慰反而更不开心了。

3、海滩上,孩子踩沙子玩得高兴时,旁边总有个“慢点,慢点”的声音,真不知孩子怎样做才是恰到好处,才是他要求的“慢点”。

别总把“慢点”“小心点”“注意点”挂嘴上,这都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小心点”“注意点”之类的提醒。

可是,这种提醒真的好吗?

不好!这种提醒是不好的,还带着“虚假”。为什么?因为孩子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是不完善的,开始都做不好,这是个正常的现象,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学习、摸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孩子希望的是得到肯定,若我们总习惯把“慢点”“小心点”“注意点”挂嘴上,在孩子听来,总觉得是自己事情做得不好,不能得到肯定,我们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孩子不够好,久而久之,孩子会有抗拒、反感的心理。

别总把“慢点”“小心点”“注意点”挂嘴上,这都是糟糕的口头禅

确实,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真的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谁都不想被呛到,或是绊倒。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本来就不愉快了,听到对方关心的潜台词如果还包含了对智商的贬低,怎么能令人愉快呢?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或许,我们都忘记了这一点,经常误把嘴上的客套当作关心,误把迎合当作礼貌,误把多余的指点当作帮助。这种习惯已深深地植入人们的意识,使人根本无法识别它的虚假性。这种虚假性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更普遍。

孩子当然也想行为得体,希望得到肯定,特别是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他内心是非常愧疚的。如果这时家长提醒他“小心”,他会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得体”被别人注意到了,内心会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在大家的关心和安慰下“反应异常”了。

爱孩子离不开对孩子心理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家长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这是一种很细微的心理差异,大家可以细细地体味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