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12级原理篇》(极度烧脑慎入)

作者∣​袁劲松 思维导师


《系统思维12级原理篇》(极度烧脑慎入)

​原理篇

一、系统思维的界定

1、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基模的复杂性思维方式

它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系统思维不同于本能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简单来说,系统思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2、系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A、整体观

1)把事物视为一个整体——苹果是由果皮、果肉、果核组成的整体


2)从整体角度认识事物——苹果的整体是苹果树


3)整体是认知的“起点”和“终点”——思考活动自整体开始,由整体结束。(先整体目标,中方方面面,后全局方案。)(综合—分析—综合)

B、组织观

1)普遍联系视角——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由的,它处于多维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交织的复杂网络之中。


2)结构决定功能——事物的要素是功能的基础,而结构是从要素到功能的必经的中间环节,在相同的要素情况下,结构如何对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3)整体涌现性——事物的局部有机组合后会“涌现”出整体层次的特殊属性和功能。

C、动态观

1)生命周期变化——任何事物都会存在一个生成、发展、灭亡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事物呈现不同的形态变化。


2)交流互动变化——任何事物都会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互动是事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事物的有序稳定依赖与外界交流,事物的无序创新也依赖与外界的交流,而完全封闭的事物注定会死亡,所以开放性是系统生存的大前提。


3)动力动能视角——任何事物运动变化都需要有动力支撑,无论是从起点到终点,还是从低阶到高阶,没有足够能量驱动,事物的运动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趋利避害是一种心理选择动力,而冒死拼搏则是靠一种生理体能支撑。

3、系统思维的渊源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结构、特点、行为、动态、原则、规律以及系统间的联系,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新兴学科。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系统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


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中国的《易经》是最古老的系统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建立了最早的系统模型和思维方法。后来它们成为中医的整体观与器官机能整合的理论基础,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较早提出“非加和性”整体概念,但西医还是以分解和还原论方法为指导思想主导。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思维12级原理篇》(极度烧脑慎入)

二、系统思维的作用

1、思维范式的革命

A、还原论——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方式

世界像一台钟表,每个零件可以拆分,可以研究,重组后我们就认知和掌握了世界整体的本质奥秘。


B、整体论——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不等于局部简单叠加之和,有可能小于或大于。

2、传统思维方法论

A、简化法——把复杂事物简化抽象,在损失“真”的理想状态下,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B、局部法——从局部的角度看问题,或者把整体问题分解成多个局部,逐一解决,然后整合求答案。

3、传统方法论无解问题

A、整体性问题——宏大不可简的事物

B、复杂性问题——综合不可分的性质

C、混沌性问题——规律不可循的变化

注1:系统思维就像是高数微积分,可以用来解决传统算数函数无法解决的难题。

注2:系统思维遵循逻辑思维原则,但在其上发展出了更复杂高妙的解题方法论。这是科学进步提升的必然结果,从简陋工具方法论时代进化到精良工具方法论时代。

注3:系统思维不仅能解决一般逻辑思维无法解决的高阶难题,而且也向下兼容,可以更高效处理一般性逻辑思维的低阶难题。(如同用高数方法解决中小学难题更容易。)

三、系统思维基模

1、静态基模

系统=(要素+联系)X结构(理论模型)

目的=(局部+关系)X模式(实用模型)

注1:静态系统是指事物的组成形态整体。

注2:要素——事物的组成部分

注3:联系——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空间关系、因果关系、主从关系等)

注4:结构——由主要联系构成的“虚系统”(类似于楼房框架、人体骨架、企业机制)

2、动态基模

系统=(模块+流链)X循环(理论模型)

功效=(节点+动力)X闭环(实用模型)

注1:动态系统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整体。

注2:模块——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注3:流链——推动事物运动的动力关系。(如物质动力、能量动力、信息动力等。)

注4:循环——由主要流链构成的反馈闭环。(类似于每天上班、都市物流、研讨交流)

四、系统思维10原理(系统论所揭示的一些客观世界必然奥义)

1、整体法则——局部的简单叠加不等于整体。

2、 要素法则——重要的少数制约整体的行为。

3、 联系法则——联系比要素更重要。

4、 结构法则——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优劣。

5、 层次法则——相同的要素在不同的层次上价值不同。

6、 全局法则——战略上的失败,不可能靠战术的成功弥补。

7、环境法则——环境是系统的“母系统”。

8、开放法则——封闭性系统的最终结局是死亡。

9、混沌法则——混沌性系统具有创造性和倍增性。

10、自组织法则——自组织性系统的形成源于“高智能”

《系统思维12级原理篇》(极度烧脑慎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