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沫沫最近上的畫畫培訓班,老師建議大家都去參加一次,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繪畫的技術還能給孩子的知識層面得到一個提升。

繪畫班的老師向每個家長都發了邀請孩子參加比賽的消息,沫沫的媽媽也很鼓勵孩子,為孩子在出謀劃策。可是孩子拿著“我不行”等話語來搪塞媽媽,也和媽媽說“這次的比賽我就不參加了吧”。

孩子總是會有這樣的想法,遇到什麼大的難題或者有什麼活動,都是拒絕的狀態,總是心裡想要打退堂鼓,想要放棄。

一還沒開始就說自己不行。媽媽就有時候感到很苦惱,因為一直覺得自己不行,保持的一個態度也是不去努力的改正,媽媽有時候教沫沫應該怎樣做,想要孩子重拾信心 ,可是孩子還反過來說“你不是也認為我不行嗎?那還要我怎麼做啊”。

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好每一件事,孩子其實也是很渴望能夠得到家長與老師認可和表揚,但是孩子頻發出現“我不行”,“我害怕失敗”的背後到底是存在了什麼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態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孩子害怕失敗的背後是什麼?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v 孩子害怕失敗背後,隱藏的含義有什麼?

1. 我害怕失敗,我也不敢嘗試

有些的孩子說出“我不行”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沒有辦法去完成這件事情,有的孩子的是因為自己的勝負心太過於強了,想要在每件事上都能做到最好最完美。

因為太過於害怕自己的失敗,孩子就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與藉口,寧願說自己不行,也不願意去嘗試,因為害怕有一個壞的結果。

2. 我很笨,做什麼都不行

當孩子在自己大腦中產生了“我很笨”的想法的時候,就會開始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可以,無論幹什麼事情自己都不能勝任。本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他都會開始拒絕,說“我不行”。

3. 我已經努力了,可是還是沒有用

這樣的一個情況就是,孩子自己努力過,但是努力以後沒有看到自己很大的進步。沒有看到進步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已經沒有堅持要繼續做下去的意義了,就乾脆不做了。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v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我不行”的心理呢?

1. “習得性無助”在孩子內心作怪

什麼叫做習得性無助,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明白。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出了一個實驗,他將狗關在一個小籠子裡面,蜂鳴器只要一響就會打開點擊,狗就會被點擊的到處亂竄,也沒有辦法從這裡逃走。

多次經歷這樣的實驗之後,實驗人員將籠門打開了,狗沒有逃跑出去,而是當蜂鳴器響起來時候,就算沒有點擊到狗,狗還是會先躺在地上開始發出呻吟與哀嚎。

本來可以逃離這個牢籠但是還是習慣性的絕望等待痛苦的到來,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韋納認為一個孩子總是會失敗並把失敗歸因於內部、穩定和不可控的因素,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父母如果也是經常性的給孩子說:“你很笨”、“你不行”、“不用嘗試,你就會失敗”等話語,久而久之就會給孩子心理慢慢的造成一個定義,孩子就會開始顯示出習得性無助,變得不知所措、被動、頹廢起來,認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會是不行的。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2.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孩子可以每件事都做的最好,可以有最好的收穫,那麼這些家長就會個孩子的要求就會很高。期望值也會很高,孩子慢慢的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這種強大的壓力就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是會成為孩子的動力,不斷激勵孩子前進,也給孩子指定了一條大路。但是也有的時候也會成為孩子的焦慮的時候。

因為有的孩子知道了父母的期望的之後,害怕達不到父母到的要求或者不能得到解決,就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削弱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產生恐懼覺得自己不行。

習得性無助和父母的期望價值太高都會讓孩子的產生低自我的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的孩子揹負著極大地負能量。

孩子就會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習慣性的用消極的態度面對,總認為自己不行做的不夠好,也不會想著再去嘗試。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v 瞭解成敗歸因理論

l 什麼是動因

縱觀我們的生活之中,每個人都會有成功的體驗與失敗的體驗。人們還會同時會去找兩兩種體驗的感覺,那麼在這個找原因的過程就是叫做歸因。

一個人對時間的歸因和他做完這件事之後的動機是會密切相連的。因為歸因會讓人的心理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就會直接的影響到人之後的從事某項活動的基本動機。

l 什麼是成敗歸因理論呢?

“歸因理論”是由社會學家海提出來的,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此進行了一個系統的研究,從而提出了“成敗歸因理論”。他將人所經歷的事情的成敗分為了六種原因。其中包括了: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以及外界環境。

韋納又將六項因素按照各自的性質分別歸為了三個維度:穩定性(穩定性歸因以及不穩定歸因)、控制點(內部歸因以及外部歸因)、可控性(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l 瞭解三個維度

1. 穩定性維度:這個指的即是六種因素長期是否發生變化,這就會牽扯到個體對未來的期望。

2. 控制點維度:這個指的即是六種因素是內在因素還是外在因素,這個就會關係到個體成敗的情緒體驗。

3. 可控性維度:這個指的即是時間是否受到了主體的控制。這個就會關係到個體的情緒體驗,又會關係到主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

根據三個維度歸因的結果就可以分為積極與消極兩類;積極歸因:內部、不穩定、可控的因素(比如努力、興奮)、消極歸因: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能力)

比如能力是來自於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果孩子覺得成功是因為自己能力超群或者聰穎過人,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很容易驕傲;那麼一旦失敗,孩子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認為自己太笨,不適合幹這樣的事情。

比如努力的程度是來自於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如果孩子認為成功是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失敗是因為自己努力不足,孩子就會自我產生積極的心理,下次就會更加努力去完成任務。

對於來自外部的、不可控的任務難度和運氣都是屬於安慰性歸因,孩子如果把成敗歸因於此的話,就是等同於把希望寄託於外力。

比如“會做的不考”、“不是我不會,而是這個任務太難了”等等,這類的孩子就會是覺得自己的做什麼都是於事無補,做什麼都沒有用,就會很容易產生患得患失的心理。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v 家長掌握“成敗歸因理論”是有多麼的重要

家長需要了解到的一點就是小孩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孩子陷入到了消極歸因,就會開始自我認知能力下降,認為能力不好已經成為了不可改變的事實。

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積極引導孩子,那麼消極歸因就會在孩子的內心開始根深蒂固。消極歸因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就會退縮,自己不願意面對挫折,唯唯諾諾的性格導致他們在人生這一輩子都活不出自我,綻放不出精彩的自己。

如果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自我歸因預測出孩子的今後的動機,那家長就可以通過鼓勵等方式讓孩子消滅消極歸因,正確的認識自己,重塑自己,從而轉變成積極歸因。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孩子長大後就應該正確的面對成敗。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v 家長如何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1. 告訴孩子多進行“努力歸因”

努力歸因是一個內在的、不穩定的、可控制的積極歸因,在這六種歸因裡面,努力是唯一可以得到控制的。當孩子出現失敗後,如果孩子用到努力來歸因的話,他就會發現失敗是可以的控制的。

假如孩子每次失敗都把結果歸於自己能力不行的話,那這樣的認知就會促使孩子不相信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不會改變失敗的局面。

2. 與客觀現實相結合

家長需要訓練孩子在做“努力歸因”時候要聯繫客觀現實。我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感受到努力是很重要的。

但是還是會遇到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運氣、外界環境、身心狀況、能力,我們都要去學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接納它們,然後做出一定的改變。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認識到一個問題應該是多角度思考。

孩子有“我不行”心理?利用“成敗歸因理論”促進孩子成長

3. 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引導孩子正確歸因

對於一個經常失敗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認為失敗是註定的,也是自己不能控制好的,那麼在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語言上的鼓勵,而是需要有成功的體驗。

讓一個孩子可以擁有自信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體驗到成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並且還可以發揮到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正確歸因。

孩子如果經常面臨失敗,家長總是會對孩子說不行的話語,都是在無形中打擊到孩子的內心,如果孩子從小就形成了錯誤的“成敗歸因”模式,就會有消極歸因,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發現,正確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