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跟做好领导有冲突吗?以宋襄公、刘备、王允为例

有些品质放在普通人身上,任何人都承认是美德;但是,放在一个领导者身上,就不完全是这样,很可能会成为缺点,甚至是致命缺点。

比如说,与人为善、重情重义、是非分明……这些品质对普通人来说,自然是好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要是始终恪守这些品质,很可能会走向失败。

做好人跟做好领导有冲突吗?以宋襄公、刘备、王允为例

与人为善、不趁人之危的宋襄公

宋襄公,仁义之师,可以说他的做人原则属于典型的与人为善。宋襄公带兵跟楚国的军队打仗。当楚国的军队正在过河的时候,手下人劝宋襄公赶紧开打,稳赢。宋襄公说仁义之师决不能干趁人之危的事,不打。当楚国的军队过了河还没有摆好阵型的时候,手下人又劝宋襄公开打。宋襄公说:“人家还没摆好阵型呢!我们这时候打,赢了也不光彩。”当楚国的军队摆好阵型后,人家可毫不含糊,上来就把宋襄公他们收拾了。

宋襄公是好人,但不是好领导,他带兵打仗,害死了部下,也害死了自己。

做好人跟做好领导有冲突吗?以宋襄公、刘备、王允为例

重情重义、一意为义弟报仇的刘备

刘备,重情重义,刘、关、张的交情可以说是千古美谈。刘备知道关羽丢了荆州,死在东吴孙权手里,一下子被义气冲昏了头脑,坚决要给二弟报仇。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使劲儿劝刘备眼下不是报仇的时候,刘备就是不听。东吴听说刘备暴怒了,要跟他们鱼死网破,也后悔夺荆州、杀关羽了,据说表示要向刘备赔罪、归还荆州。刘备还是不答应,念念不忘弟兄三个当初立下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一定要东吴血债血还。再加上张飞一路号啕大哭跑来要求刘备一定要发兵给二哥报仇,放话要是大哥刘备不给二哥关羽报仇,他张飞愿意一个人去打东吴。这么一来,刘备更坚定了为二弟报仇的决心,对劝他不要发兵的人说:“兄弟死了,我要是不给他报仇,就算以后得到了天下,还有心情坐吗?!”

最后的结果是,情义战胜理智,刘备打了大败仗——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死在了白帝城。

刘备是好人,但不是好领导,他带兵打仗,害死了部下,也害死了自己。

做好人跟做好领导有冲突吗?以宋襄公、刘备、王允为例

借此,分享一段经营、管理视频,看完受益一辈子!



私信小编回复:“0731”免费领取120分钟股权分配,员工激励、薪酬绩效学习视频

转发此文,私信小编回复:“领取资料”, 免费领取《虚拟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协议》《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合伙创业股权分配协议》《公司员工入股协议书》《股份代持协议书(范本)》并有专业老师免费为您提供咨询服务。

是非分明、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王允

王允,安排美女貂蝉为救国家牺牲肉体离间吕布跟董卓的感情,最后成功借吕布的剑杀掉祸国殃民的奸贼董卓。

王允正义感强,是非分明,眼里揉不得沙子。据《三国志通俗演义》描述,王允除掉董卓后,让人“把董卓的尸首丢到大街上。董卓的尸体又肥又大,夜里头看守的兵士把灯芯插进尸体的肚脐眼,开始点蜡烛。就这样,董卓这支大‘蜡烛’点了好几天才熄灭。过往的百姓一个接一个捶打董卓的脑袋,最后都捶打成肉泥了”。可是当王允知道蔡邕在街上哭董卓的时候,正义的火气一下子爆发了,冲着蔡邕吼道:“你什么意思?!董卓是国贼!差点儿搞垮国家!!有他在的时候,我们哪个人不是有今天没明天?你是政府官员,吃国家的,喝国家的,不想着跟大家一条心铲除国贼,反倒在大家冒着祖宗三代掉脑袋危险、联手除掉国贼以后,公然在大街上替他哭丧!你眼里还有中央吗?!你眼里还有百姓吗?!你是不是董贼的同伙?!”

蔡邕一再认错,说自己“在行动上没能跟上大家,但是在思想认识上,绝对跟大家保持一致——忠于国家,忠于中央”。“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大家欢天喜地庆贺董卓死掉的时候,却哭出声来,总归不对”。蔡邕承认他有罪,愿意接受惩罚,恳请王允在他额头上刺字,砍掉他的脚,只希望留他一条命,让他把《汉史》写下去。

所有官员都看重蔡邕的学问,主张答应蔡邕的请求,留他一条命,其中太傅马日磾(dī)劝王允说:“蔡邕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出一个。他对国家历史研究得很透,应该留他一条性命,让他把《汉史》写下去。话说回来,编写国家历史这么重要的工作,也总得由学问高、能力强的人担任。再有,蔡邕是有名的孝子,要是因为他的一次过错,就杀了他,也显得中央不近人情。”

然而,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王允是怎么回应官员们的求情呢?

王允说:“话不能这么说。作为政府官员,学问高不高,只是个人的事情;立场正不正,会起示范效应。尤其现在,社会不稳定,中央对地方本来就缺乏威信,要是再让一个公然跟中央唱对台戏的墙头草型的人编写国家历史,不更显得中央软弱吗?!不是中央不近人情,是蔡邕干的事儿逼得中央没路可退!”

结果,蔡邕被关进监狱里头勒死了。“当时听到蔡邕被勒死的消息以后,不管是见过蔡邕的政府官员士大夫,还是没见过蔡邕的政府官员,都流下了眼泪”。

王允就是这样坚持原则,眼里揉不得沙子,后来他在对待董卓原来的部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的问题上也是这么干的。

据《三国志通俗演义》描述,“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到陕县以后,派人到首都长安送上求情书,请求中央放他们一马”。王允代表中央表态:“国贼董卓祸国殃民,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是帮凶。全国的罪犯都可以减刑,就他们四个不可以,必须捉拿归案!”

就这样,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狗急跳墙,带兵杀回长安,采用游击骚扰战术,使得吕布有劲儿没处使,被迫逃亡,长安被攻陷。

不过,吕布在逃亡前请王允跟他一块儿走,这时候王允的好人品质又闪现了。

王允对吕布说:“希望上天保佑国家躲过这一难,要是躲不过,我王允就把命留给国家。再说,皇上还小,需要我留在身边。我不能因为危险来了,就只顾自己保命,丢下皇上不管。你出城以后替我向袁绍他们转达谢意,请他们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最后结果是,王允被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带兵进入长安城烧杀抢掠。

王允是好人,但不是好领导,他主持中央大局,害死了百姓,也害死了自己。

做好人跟做好领导有冲突吗?以宋襄公、刘备、王允为例

总结语

宋襄公、刘备、王允,他们应对各自事情的举措,要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或者说,要是他们作为个人,不是作为领导,那么他们的行为值得大家交口称赞。但是,他们作为领导,作为一个自己的决策行动关系到无数人的身家性命的领导来说,他们应对问题的行为不光不应该接受称赞,反倒必须接受大家的批判。

管理是平衡的艺术,政治是妥协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不管是历史上带兵打仗的统帅也好,还是现代企业中带领大家为着一个共同愿景奋斗的领导也好,有时候难免会面临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好领导的道德冲突。这时候,就不能一意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需要硬下心肠来做一些自己平时不愿意做的必要的狠事,或者,暂时把是非恩怨抛在一边,难得糊涂一回,以获得最大可能的胜面。

转发此文,私信小编回复:“领取资料”, 免费领取《虚拟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协议》《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合伙创业股权分配协议》《公司员工入股协议书》《股份代持协议书(范本)》并有专业老师免费为您提供咨询服务。

私信小编回复:“0731”免费领取120分钟股权分配,员工激励、薪酬绩效学习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