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兵马司胡同东接西四南大街,西邻太平桥大街,南侧是丰盛胡同,北侧是砖塔胡同。不言而喻,以北京胡同命名的规律,这条胡同里一定设有“兵马司”——明代的西城兵马司就设在这里。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说起兵马司胡同,很多人一定会联想起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北兵马司胡同。其实,这两条胡同还真有一定的关联。明代,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北城兵马司所在的胡同也就相应地换做“北兵马司胡同”了。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明清之际,西城兵马司大致辖区范围

明清年间,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城皆设有兵马司,外城也设有兵马司。在今日之北京地名中,称之为“兵马司胡同”者有三处,在外城者有南兵马司,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在北城者,有北兵马司,位于安定门内交道口。在西城者即昔日之西城兵马司,位于丰盛胡同与大院胡同之间。其辖区范围大体是今北京市西城区的城垣之内的南半部,东起西安门,西阜成门南北顺城街,南起宣武门东西顺城街,北至今平安大街。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元宵佳节,五城兵马司放假

“兵马司”这一名称,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改“千户所”为“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下设南、北二兵马司,“掌捕盗贼羁押案犯事宜。”

“兵马司”相当于唐朝的“长安捕贼官”,也相当于金代的“警巡院”,说白了,其职能几乎等同于今日的“公安局”。

但是兵马司职权一直不大,——“其权任尚在巡城科道之下,号称兵马司,并无一兵一马。即以治安职责而论,上有步军统领,绝非区区五城兵马司所得过问。”在高官显宦比比皆是的京城,这个职能部门虽是不可或缺,但实在是权力太小、级别太低。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朱棣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设北京兵马指挥司,隶属于兵部,后考虑由于京师地大人多,仅设一兵马司恐巡查不周,永乐七年(1409年)改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1人,副指挥4人。此时的兵马司,职责已经发生了些变化,《明史·职官志》记载,五城兵马司“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其责颇重”,如此看来五城兵马司职责更像是现在的派出所。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金瓶梅词话,大量俚语,反映民俗

明朝末年出现的《金瓶梅词话》里,甚至还有了专门针对兵马司的歇后语,“兵马司倒了墙——贼走了”,这句话,幽默风趣,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五城兵马司的主要职责,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北京的一些史实——兵马司这个“机关”不是特别得力。

清代沿袭明制,不过,清代的兵马司隶属于都察院。据说,“兵马司初设时,街区凡有水火盗贼及人家细故之或须闻之官者,皆可一呼即应,救火、巡夜,清廉为政,不取分文。但是到后来日久弊生,始而捕盗,继而讳盗,终且取资于盗,同盗合污,不得人心。”

兵马司,由为民服务的深受欢迎的清廉单位,变为沆瀣一气官匪一家的腐败部门,兵马司“角色”的转化,令人发噱。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工巡局捕获的犯人

光绪十六年(1890)有大臣禀奏,“京城地面捕务不力,请饬整顿”。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撤销五城兵马司,成立工巡局。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又撤销工巡局,成立巡警部,在北京设置警察总厅和内外城警察厅,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警察制度在“中央层面”上正式确立。至宣统末年,北京设置派出所,当时,内城有二百零四个派出所,外城有一百三十六个派出所。

京师故地之兵马司胡同:一部早年间“治安机关”的立体沿革史

工巡局官吏合影

如今,漫步在清幽隽秀的兵马司胡同,古老的槐树与灰色的墙壁相映成趣,阳光照射,树影斑驳,让我们恍然于过往与现实之中,踟蹰的老人,匆匆而过的行人,叫卖的商贩……让兵马司胡同光影迷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