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期間,為何北朝漢人並不認可南朝漢人政權的正統性?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歷經了百餘年,而在此期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合計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南方則統一於劉裕創建的宋,中國南北對峙成型,進入了所謂的南北朝時代。

縱觀整個五胡亂華的歷史,在大多數時間內,在此起彼伏的北方政權當中,除了漢人冉閔曇花一現創立的魏朝(僅僅存續了兩年),其餘的全部為所謂的胡族所創立,故而,在前秦苻堅首次統一北方之前,漢民,包括留在北方的士族在內,基本上被排除在權力的中心之外。此外,由於胡族既控制了政權,各民族相對漢民來說又驍勇善戰,故而在軍隊中同樣處於核心的地位,普通漢民更多的承擔了耕織勞役的責任,可以說被完全堵塞了上升的通道,死死地壓制在社會的底層。


五胡亂華期間,為何北朝漢人並不認可南朝漢人政權的正統性?

二月二,龍抬頭。拍于丹江口風景區。

然而,在這種前提之下,儘管東晉朝廷組織了幾次規模不同的北伐,有勝有負,勝仗之中取得的戰績也有大有小,最成功的一次,當屬劉裕率軍突破潼關天險,一度將關中收復,可詭異的是,東晉朝廷、乃至後世之人希望看到的,北方漢民們揭竿而起響應北伐,或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景象並不多見,偶爾發生的投誠、歸順,幾乎都是基於利益的考慮,僅僅將東晉視作外援而已。同樣的,大規模的“衣冠南渡”也僅僅發生在“永嘉之亂”前後,中間斷斷續續愈來愈少,等到劉裕建立宋之後,完全停滯下來了。

顯而易見,北方漢人中的大多數,雖然處於胡族的統治之下,但卻集體拒絕承認東晉等南朝的正統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方漢人(包括士族)對胡族建立的王朝,在經歷了鄙視、拒、排斥、懷疑、觀望之後,慢慢的接受了它們,並最終主動的參與其中。


筆者以為,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

第一, 東晉王朝建立之後,依舊是豪門大族把持政權、攫取最大利益的模式,造成“永嘉之亂”的根源沒有解決掉。東晉成立沒幾年,司馬氏皇族便和當政的王氏家族爆發激烈衝突,由此拉開了持續不斷內訌的序幕,在極大的削弱了東晉王朝實力的同時,也使得所謂的北伐流於形式,讓北方漢民大失所望。

第二, 東晉王朝的統治核心是隨著晉元帝一起南渡的百餘家流亡豪族,不可避免的壓制江南本地世家大族的勢力,侵犯了他們的利益。雙方在政治和經濟上處於嚴重的對立當中,再加上東晉王朝固有的歧視寒門的歧視,造成了王朝的中下層和地方實力派與朝廷離心離德的現實,叛亂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孫恩和盧循率領的“五斗米教”起義。如此嚴重的對立和壓迫自然難以得到北方漢民的認同。

第三, 胡族統治者們,最初是帶有自卑和疑懼的心理登上歷史舞臺的:劉淵稱帝,用的是“漢”的名號;石勒自己承認,“且自古誠胡人而為名臣者實有之,帝王則未之有也。”

但是,隨時時間的推移,胡族的態度發生了微妙而根本的變化,慕容廆提出疑問:且大禹出於西羌,文王生於東夷,但問志略如何耳!言下之意:我們胡人也是有資格當皇帝的。

等到前秦苻堅第一次統一北方之後,則已經將自身視為中原王朝正統的繼承者,以至於在本族(氐族)將領樊世威脅要殺掉漢人重臣王猛之時,毫不客氣的將其殺死,且稱其為“老氐”。

至此,胡人政權開始自上而下,大規模且不可逆的漢化:採用和沿襲前漢的政治制度和各項政策,從漢人的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員,建立學校學習漢文典籍,甚至還將道教確定為國教。

所謂此消彼長,胡人欣然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漢人則視其為正統,心甘情願的獻身於胡人的朝廷,以至於到北魏末年的亂世,名士高翼臨終之時對兒孫說道: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危,人神憤怨,破家報國,在此時也。

而相似的一幕場景,在金朝為蒙古屠滅之時也曾上演過,由此可見,王朝正統與否,能否得到百姓的認可,關鍵並不在胡漢之分,而在於誰繼承了他們心目中的“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