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詩仙"遇上"詩聖"

《縱遊滄海一浮生:李白詩傳》《半世風煙一場夢:杜甫詩傳》是萬卷出版公司"萬卷▪人物"系列最新作品,是在老牌產品線"萬卷樓"豐沛的歷史文化底蘊基礎上衍生出的系列圖書。

這套書借文化名人的傳奇人生文旅,揭開深厚中華文化一角。傳記用雅健深情的妙筆將盛唐著名詩人杜甫、李白的一生娓娓道來。以他們坎坷漂泊的生平為經,以經典詩歌為緯,展現了杜甫心憂天下、仁愛慈悲而又充滿細膩人間情懷的豐滿詩人形象,講述了李白的鉤沉逸事和詩酒人生,帶領讀者走進大唐盛世,瞭解盛唐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等,詩與人結合、文與情兼勝。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

談及唐詩,不得不提兩個人的名字——李白和杜甫。"詩仙"李白是我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平生愛飲酒,四海為家,風流倜儻。 "詩聖"杜甫與李白截然相反,他出身名門,飽受儒家教育,忠心愛國,感情專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如此盛讚二人的文采,後人也常引用這句話評價李杜二人的文學地位。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考進士不第而遊歷四方的杜甫,來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杜甫與李白的相遇,是唐詩史上的一大盛事與佳話。學者聞一多形容他們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刻,也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是太陽與月亮的相碰。

相識的這一年,李白四十四歲,已經是名揚天下的大詩人,杜甫三十三歲,風華正茂,才華超群,小有名氣,彼此都對對方早有耳聞。杜甫早就熟讀過李白的很多名詩,此時見到自己的偶像,崇敬之情無以言表。出現在杜甫面前的李白,完全符合杜甫的想象。李白的雙目炯炯有神,彷彿燃燒著不熄的火焰。他穿著樸素,卻難掩超凡脫俗的氣質。站在偶像面前的杜甫有些不知所措,卻又要極力保持風度,讓李白多關注一下自己。其實,李白對杜甫也早有耳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出自杜甫的手筆。看著站在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李白想到了年輕時的自己。緣分這個東西最是奇妙,有緣分的人,只需一眼,便能成為知己。李白與杜甫便是如此。

文人騷客最喜交友,只有精神上的契合,才能稱得上是知音。可天下唯有知音最難覓,可遇不可求。

當"詩仙"遇上"詩聖",便在詩壇上碰撞出化學反應,擦出閃耀千年的火花。他們從此激勵著彼此,催生出無數流傳千古的佳句名篇。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興許,相約共遊梁園,度過了彼此難忘的日子,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一生見過三次面,也創作了多首互贈詩。

杜甫贈予李白的詩有《贈李白》《夢李白》,還有《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春天想他、冬天想他;白天想他、夜晚降臨也想他,從這些詩句也能看見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到底有多深。但李白並非"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也寫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等與杜甫有關的作品。從數量上看杜甫確乎要比李白寫給對方的詩要多得多,但對彼此的感情卻是真摯、深厚、平等的。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公元745年)的秋天。杜甫要西去長安,李白則繼續前往江東漫遊,兩人相約在魯郡(今山東兗州)東石門,分別時李白有感而發。景中寓情,情隨景現。在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中,每一句又都是李白對杜甫的深情告白。他在訴說著兩人一路同行下來的各種愉快,以及即將面臨分別的不捨。

《不見》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一首詩,那時,在成都偶爾能聽到一些關於李白的消息,便以此詩寄託思念。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太久沒有見到李白,他佯為狂放讓人感到悲哀。世間有多少人想殺了他,只有我憐惜他的才華。李白文思敏捷,筆下成詩千首,如今飄零在外,只能靠一杯酒來澆愁。匡山還有他讀書時的舊屋,如今頭髮都花白,也應該歸來了。思念而不得見,杜甫對於友情十分看重,相處的歲月成為杜甫一生難忘的回憶。

而這首詩,是他送給李白的最後一個禮物,在這首詩創作完成的第二年,李白病逝,時間帶走了這位浪漫而狂放的詩仙,也帶走了杜甫最好的朋友。

總得來說,李杜二人在中國詩詞史中無疑是偉大的,突出的,他們為詩詞界留下一筆筆濃墨重彩,留下一篇篇不朽詩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