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詩仙”李白遊歷濟南的足跡

唐朝大詩人李白自唐開元二十四年攜妻女搬遷今濟寧任城開始一直到乾元二年遷家楚地止,他在山東居住了長達23年之久,可以說,李白也算是半個山東人了,山東堪稱他的第二故鄉!李白幾乎走遍了齊魯大地上的名山大川,期間多次遊歷濟南,忘情於濟南的山水之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探尋“詩仙”李白遊歷濟南的足跡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鄉”,官場失意、看透朝廷黑暗腐朽的他決定皈依道教,於是來到了齊州(今濟南),並遊歷了當地有名的道觀——紫極宮。在濟南的紫極宮,一位叫高如貴的道教天師,從當時的北海來到齊州,主持了李白的皈依儀式,李白被授道籙,成為道教徒。李白專門寫了一首送別詩《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感謝這位尊師:

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

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

別杖留青竹,行歌躡紫煙。

離心無遠近,長在玉京懸。

在濟南,李白還曾遊歷城北郊的華不注山,山不高,卻極其挺拔清秀,與另一座小山鵲山遙遙相望,是座道教名山。

探尋“詩仙”李白遊歷濟南的足跡


後來李白離開濟南,還對此山風景十分懷念,就寫了《古風》回憶美好經歷: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這首詩中提到的“華不注峰”就是今濟南華山,此詩不僅描寫了濟南華山的峻秀景色,還用“仙人”、“赤松”、“白鹿”、“青龍”等為濟南華山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濟南華山是著名的“齊煙九點”之一,在今濟南華山腳下的華陽宮內建有這樣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名為“赤松亭”,“赤松”指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上古仙人赤松子,相傳李白賞遊華山時,陶醉於山水美景,行至此亭處,駐足休憩,半夢半醒之間遇一仙人,寒暄問候,知是赤松子。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李白跨騎白鹿,赤松子自馭青龍,騰雲駕霧,同遊於日月之上,倒影在華山湖中時隱時現。一覺醒來,夢境依稀,李白遂詩興大發,一揮而就。

探尋“詩仙”李白遊歷濟南的足跡


李白還曾陪同擔任齊州太守的從祖遊歷鵲山,留下了《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這也是現存最早的描寫鵲山湖的詩篇。

【其一】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其二】

湖闊數千裡,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其三】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據專家考證,在金代以前,鵲山腳下一直到大明湖北、華山腳下為一片汪洋,名叫“鵲山湖”(又名“蓮子湖”)。鵲山湖今已淤沒,由李白詩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鵲山湖“湖闊數千裡”,湖面十分遼闊。位於黃河北的鵲山,是著名的齊煙九點之一,也是濟南古八景“鵲華煙雨”的所在地。鵲山無主峰,海拔不高,約120米。登上鵲山頂,奔騰旖旎的百里黃河一覽無餘。

探尋“詩仙”李白遊歷濟南的足跡


李白還曾於濟南匡山上讀書。匡山是濟南“齊煙九點”最西邊的一座山,風光秀麗,怪石嶙峋,松濤蒼翠欲滴。從山南麓上山,行至半山腰處,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石頭,上面刻著“太白讀書處”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題寫此字的是清末的一名秀才,因敬仰李白,所以於1924年在此設石題字一處。

沿著曲徑蜿蜒而上,展現在面前的是一方約200平米的平地。這裡曾經有一處“匡山禪林”,如今已全然不見禪林的蹤跡。

傳聞“匡山禪林”始建於唐代,最終毀於1948年,山上的寺院是佛、道二教徒的居所,沿著環山的小徑可以進入寺內。對著山門的樓上刻著“匡山禪林”顏額。進門就是前殿,叫“三元閣”,供奉的是道教三官之神。三官主管人間的善惡,天官神主管賜福,地官神主管赦罪,水官神主管消解災難。前殿後面是正殿,殿內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統攝嶽府神兵,專掌管人間善惡。正殿以東有三間閒置著的房子。殿西院內是佛堂,供奉的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再往西還有一座院子,院子中有一塊石頭如蹲如伏,似扭頸回首,以其形似白虎故被稱作“白虎石”。禪林後院有“李白讀書堂”,相傳為李白讀書處。

探尋“詩仙”李白遊歷濟南的足跡


至於李白是否真的在濟南匡山讀過書,後世有很多人曾提出質疑。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書記載,但李白作為道教徒在匡山上的“匡山禪林”修行讀書應該是極有可能的,況且匡山也是“齊煙九點”之一,景色秀麗。李白在濟南遊歷的時候,肯定不會錯過每一處風景名勝的,像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肯定會去過,只是李白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或者寫下來了,又遺失了,只能留有些許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