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诗仙"遇上"诗圣"

《纵游沧海一浮生:李白诗传》《半世风烟一场梦:杜甫诗传》是万卷出版公司"万卷▪人物"系列最新作品,是在老牌产品线"万卷楼"丰沛的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衍生出的系列图书。

这套书借文化名人的传奇人生文旅,揭开深厚中华文化一角。传记用雅健深情的妙笔将盛唐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的一生娓娓道来。以他们坎坷漂泊的生平为经,以经典诗歌为纬,展现了杜甫心忧天下、仁爱慈悲而又充满细腻人间情怀的丰满诗人形象,讲述了李白的钩沉逸事和诗酒人生,带领读者走进大唐盛世,了解盛唐的历史、文化及风俗等,诗与人结合、文与情兼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

谈及唐诗,不得不提两个人的名字——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是我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平生爱饮酒,四海为家,风流倜傥。 "诗圣"杜甫与李白截然相反,他出身名门,饱受儒家教育,忠心爱国,感情专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此盛赞二人的文采,后人也常引用这句话评价李杜二人的文学地位。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考进士不第而游历四方的杜甫,来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杜甫与李白的相遇,是唐诗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学者闻一多形容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是太阳与月亮的相碰。

相识的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杜甫三十三岁,风华正茂,才华超群,小有名气,彼此都对对方早有耳闻。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见到自己的偶像,崇敬之情无以言表。出现在杜甫面前的李白,完全符合杜甫的想象。李白的双目炯炯有神,仿佛燃烧着不熄的火焰。他穿着朴素,却难掩超凡脱俗的气质。站在偶像面前的杜甫有些不知所措,却又要极力保持风度,让李白多关注一下自己。其实,李白对杜甫也早有耳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出自杜甫的手笔。看着站在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李白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缘分这个东西最是奇妙,有缘分的人,只需一眼,便能成为知己。李白与杜甫便是如此。

文人骚客最喜交友,只有精神上的契合,才能称得上是知音。可天下唯有知音最难觅,可遇不可求。

当"诗仙"遇上"诗圣",便在诗坛上碰撞出化学反应,擦出闪耀千年的火花。他们从此激励着彼此,催生出无数流传千古的佳句名篇。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兴许,相约共游梁园,度过了彼此难忘的日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一生见过三次面,也创作了多首互赠诗。

杜甫赠予李白的诗有《赠李白》《梦李白》,还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春天想他、冬天想他;白天想他、夜晚降临也想他,从这些诗句也能看见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到底有多深。但李白并非"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也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等与杜甫有关的作品。从数量上看杜甫确乎要比李白写给对方的诗要多得多,但对彼此的感情却是真挚、深厚、平等的。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的秋天。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则继续前往江东漫游,两人相约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分别时李白有感而发。景中寓情,情随景现。在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每一句又都是李白对杜甫的深情告白。他在诉说着两人一路同行下来的各种愉快,以及即将面临分别的不舍。

《不见》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那时,在成都偶尔能听到一些关于李白的消息,便以此诗寄托思念。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太久没有见到李白,他佯为狂放让人感到悲哀。世间有多少人想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的才华。李白文思敏捷,笔下成诗千首,如今飘零在外,只能靠一杯酒来浇愁。匡山还有他读书时的旧屋,如今头发都花白,也应该归来了。思念而不得见,杜甫对于友情十分看重,相处的岁月成为杜甫一生难忘的回忆。

而这首诗,是他送给李白的最后一个礼物,在这首诗创作完成的第二年,李白病逝,时间带走了这位浪漫而狂放的诗仙,也带走了杜甫最好的朋友。

总得来说,李杜二人在中国诗词史中无疑是伟大的,突出的,他们为诗词界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