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丁”姓

丁姓是源於呂尚之子的姓。周武王滅商後大封諸侯,臨淄(今山東淄博境內)有齊國。國君呂尚(傳說中的姜子牙)。呂尚死後,“子丁公呂伋立”。呂伋的子孫中有一支以“丁”為姓。

此外,丁姓還有三支系其他姓所致,分別形成於三國時的吳國。吳國宗室孫匡之後,北宋於慶以及明初丁鶴年之後。

在較長時期內,丁氏的發展繁衍中心一直在今山東、河南境內。因此,姓氏古籍說丁氏望出濟陽(今河南蘭考東北固陽鎮)、濟陰(今山東曹縣)。

在當今姓氏中,丁姓居於第46位,總人口約一千萬。

虞城丁氏

·鎮裡固丁樓丁氏:先祖原籍山東諸城,明洪武二十四年,一支遷永城酇縣城南,建村曰丁家橋,六世後一支遷丁老家。萬曆年間,叔丁魁楚、侄丁啟睿相繼考入進士,並均任兵部尚書。人稱“一門兩尚書”,遂為永城大戶。崇禎年間,因故犯抄,族眾四散落戶。二門一支遷虞城木瓜園、田莊以及劉店丁河樓、站集北丁河樓,四門一支遷虞城鎮裡固丁樓以及南丁樓、丁瓦房、丁孟莊、丁李樓、張集林堂等處。

丁氏家訓:孝敬父母、千古倫常、兄弟姐妹、手足不忘、夫妻情長、互敬互諒、婆媳妯娌、和氣呈祥、尊老愛幼、鄰里相幫、文明禮貌、忠厚謙良、見義勇為、助殘扶傷、詩書傳家、學有所長、勤勞簡樸、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積極向上、遵紀守法、福壽綿長、愛國愛家、世代傳揚。

輩次用字(十九世起至五十八世):開 國 承 祖 武 家 昭 表 東 海 長 思 先 君 志 恆 存 忠 義 心 懿 德 傳 世 廣 師 訓 濟 安 康 樂 善 積 道 恩 書 頌 華 章 楊

(丁愛勉供稿)

·李老家丁廟《丁氏族譜》載:吾丁氏淵源於西周時姜太公輔佐武王興周伐紂,滅商後其長子丁公被武王封於齊,是為丁姓始祖。自周而後,歷代丁姓祖先不乏人才,出了不少清正廉明的顯赫官員、愛國將領。由於戰亂、洪水等災害,為了生活,人員常有外遷。我丁氏祖先也遍及全國各地,丁無二丁。全國乃至海外的丁姓都是一家人。我們這支丁姓後人,記載是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虞城縣城北十里丁廟,距今已六百餘年。丁廟東頭一片地方聚族而居的舊址,就是證見。那裡從東往西依次是南丁廟、丁廟西頭、路口、丁廟東頭和中間三門人的舊宅基。我們這支丁氏,幾百年前就是一家。南地祖墳尚在。一百多年前,二門一支遷往縣城南十五公里,建村南丁廟。新中國成立後,每逢清明節,南北丁氏子孫都會舉行聚祖活動。有老人病故,南丁廟丁氏也來跪棚。

北丁廟族人有遷居至左窯、張莊以及商丘、石家莊、長治、洛陽、銅川、遼寧等地的,南丁廟族人有遷往站集南街、大侯、馬牧、陳店、連雲港、新疆等地的。

鑑於族眾各居一方,輩字紊亂,族人相見而不相識,經族人委員會研究,決定從二十世“克”字起,再定三十一世輩字,如下:克興有傳 業義魁元 建國同慶 萬民歡天 珍重如珠 道德鵬寬 治偉可賀 英明齊全,並藉此告誡全體族人,務要互相尊重,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從嚴教子,搞好鄰里團結,遵守國家法律,自尊自愛,潔身自好,勤勞勇敢,積極探討合法致富門路。

(丁茂林供稿)

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丁”姓

韓憲臣,男,虞城縣教育局退休幹部,國家語言文字專家。編輯《虞城教研》並致力於中小學作文教學,至今,其作文教學思想還在被許多朋友耳熟能詳。喜好咬文嚼字,被商丘市語委聘為社會用字監督員。多年痴迷於傳統文化,尤其對姓氏文化有著很大的興趣。

2013年發起成立了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會,目前正籌組虞城姓氏文化分會並負責編輯《厚重虞城》之《虞城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