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古玉及高古玉很多都有鈣化現象,我們在鑑別古玉過程中,鈣化及蛀孔也是鑑定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現在人工造假技術的提高,利用高溫或酸鹼腐蝕也可認為造成玉質鈣化,蛀孔也做的很自然,今天高老師就和大家聊聊古玉的鈣化和蛀孔真偽鑑別,配合圖片給藏友解析清楚,有不同建議或見解也可在下面留言交流。

古玉的鈣化現象在出土古玉,特別是片狀器物比較常見,有的是整體鈣化,有的是局部鈣化,還有中間開窗,周邊鈣化的表現。這是因為古玉在地下墓室的環境中,受到酸鹼等各種物質的影響,玉質內部的晶粒之間的縫隙逐漸變大與外界土壤中其他成分發生置換,玉質慢慢變的疏鬆,硬度及透明度降低,顏色開始發黃或發白。其中一種整體鈣化我們稱之為“雞骨白”,此種玉質鈣化現象,就像老年人的骨骼鈣質流失,造成骨質松一個道理。在鈣化的同時,有部分地方還會出現土咬或蛀孔,下面我們先看看鈣化及蛀孔的具體特徵。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鈣化的地方看著就很疏鬆。

上面這件的鈣化就比較嚴重,鈣化較重的玉器表面就容易出現蛀孔,我們有的叫土咬,有的說是蛀咬的。實際上都是酸鹼腐蝕後,玉質疏鬆,物質流出置換形成的,鈣化較重的玉器表面會有許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孔洞狀結構。有的如針尖大小,有的如同裂縫。所有蛀孔基本都是不規則的孔狀,從外表看,有的孔洞單獨存在,比較多的是二個或多個孔連在一起,腐蝕嚴重的會成片的許多孔洞相互融合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布滿器表。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表面呈蜂窩狀

圖片放大可清楚看到蝕孔、蛀孔絕大多數表現為口小內大,空洞內還會有蛛網壯殘留玉質,有的還會如同水晶般發亮,我們鑑定圈一般稱之為“次生結晶”,纖維狀閃亮次生晶體在空洞內如同一個個小型假山,如果去過溶洞你就會有一種微型溶洞的感覺。這種溶洞壯的蛀孔比較難仿,但如果用老玉新工製作的仿古玉就比較難以分,只能綜合做工,包漿等總體去鑑別。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比較深的蛀孔

還有一種鈣化較輕的表面光滑,只是玉質發生改變,往往帶有開窗,帶有開窗的鈣化古玉開窗邊沿看上去自然不規則,有的還帶有其他沁色,鈣化部位往往有小的點狀或者絲狀鈣化及斑壯鈣化,從開窗處打燈觀察會鈣化點有一定的深度,片狀器甚至都完全鈣化,而不是浮於玉表。玉表包漿厚重,光氣生輝。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斷裂處可見全鈣化了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這是邊沿稍有鈣化

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玉器開窗與鈣化交接邊緣過渡自然,鈣化的部分是自外而內通體鈣化,斷裂處可以清晰看到。

下面發一件我早幾年走眼的一件,當時沒看工,只是感覺鈣化比較自然,誰知回家一看,電腦工。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種鈣化是現在人為製作還是原石皮又或老玉新工。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圖文解析古玉鈣化和蛀孔,“高老師談古玉”的鑑定乾貨

不細看的話,工也好,鈣化也自然。

大家仔細觀察下上面這件玉牌,你感覺上面這塊玉牌是現在人為製作的鈣化,還是本身就是真鈣化,用的是什麼方法?大家可以一起談論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