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埃德加·德加,网上显示他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但老爷子本人如果听到人们是如此评价他,

他一定会气的从棺材板中跳出。在后来,以他的技艺,足以跟画家梵高齐名。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埃德加·德加

一、没画舞女前的德加

德加出生优渥,他的父亲是金融资本家,祖父也是个画家,所以小德加自幼得以受到浓厚的艺术熏陶。也许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临摹了大量古典艺术派系的素描,不断地用线条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纤细而流畅的线条几乎成为他追求高雅艺术的唯一方式。

他的这种学院派的风格,曾遭受过其他印象派画家的反对,如:雷诺阿、后期印象派的主将塞尚。但德加不同,他十分崇尚这种古典主义的画风,即使到了他的后期艺术作品,还保留着严谨的形体。

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他经常画一些人物肖像。很快,现实主义这一新的艺术画派在巴黎流行起来,年轻时候的德加或多或少受过这种画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的图纸上出现了不一样的感觉。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贝列里一家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他的油画《贝列里一家》。这幅简单的肖像画画的是德加的舅父母以及两个表妹,画家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上,而身后的背景,没有过多的表现出其复杂空间感。背景仅是简简单单地呈现出来告诉我们所作画的地点以及暗示我们人物的背景,里面的人物没有刻意地摆出姿势,画家好像是抓拍住他们用画笔记录下来一样。

德加的运用线条清晰地将人物的形体表现出来,虽然画中的情境是比较生活化的,但每当人们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并不会感觉到轻松。画家好像特地将内容描绘得很庄重,画里的女主人公面无表情,给人以强烈的严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是如此的强烈,使读者首先忽视画面的层次感,光影颜色以及技巧的运用,而关注画的本身内容。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两个舞者

二、人生的新方向:画舞女

1870年在德加的职业生涯上是非常不同寻常的一年,德加找到了人生新方向:画舞女。但画着画着他觉得不对,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画风已经满足不了画面的需求了。于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芭蕾女的美丽姿态,他干脆转向了现实主义。

这幅画可以说是德加开始画芭蕾女的一个开端,他怎么也会想不到这一画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在《巴黎歌剧院的乐师》这幅画中,舞女并不是画面的中心,作者注重表达的是交响乐乐手的神态。德加在处理乐手及乐器时用较为细致的手法,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乐手的神态各异极具传神,即使是最后一排的乐手作者也将他们的神态进行表达。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巴黎歌剧院的乐师

而反观舞台上的舞女,作者的线条就粗糙了许多。在表达舞女的形象时德加几乎是用色块进行的,尤其是身穿蓝色芭蕾服的舞女线条几乎飞起,但你并不会感觉到怪异,这样的好处是反而舞女们的形象更加生动了许多,她们好像没有被定格在画面中反而在画面中一直跳下去。

老爷子在一生画有关舞女主题的画大大小小有2000幅,但他对舞女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德加一生中几乎没有情人,当时的人们大概都怀疑他有厌女症。

在19世纪的末期,芭蕾这一艺术形式即将走向落幕,芭蕾只是作为歌剧的小插曲,同时轻薄纱裙下雪白的大腿也被认为是十分不体面的。富有家庭根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接触芭蕾舞,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去当芭蕾舞学员。在当时那群绅士眼中,芭蕾女演员是可以进行调戏的对象。

而且德加所描述的对象也根本不是芭蕾舞演员,而是小芭蕾舞学员。

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加绘画的视角也很独特,我们与其画中的舞女的眼睛不是对视的,舞女们的姿态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被展示在画布上。那德加是怎么看到这些舞女生活化的一面的呢?那就是偷窥,连德加本人也曾经说过他仿佛是通过钥匙孔去观察她们的。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舞台上的舞女

从这幅《舞台上的舞女》我们可以看出德加的转变,这时的德加着重将笔触放在舞女本身舞动的姿态上,而画中的背景都用潦草的色块模糊的带去,此时他笔下人物的线条感不再是那么强烈,人物的形象也是那样的缥缈,美得很不真实。

而最厉害的还在于,此时的舞女不单单是静态的,它给人以强烈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动的美感。舞女的动作仿佛没有定格在这一个瞬间,当我们闭上自己的眼睛,脑海里会浮现出她一连串的动作,轻盈而又美丽。

正因为这种将画面与读者感觉相结合的手法,人们才将德加归为印象派画家。还可以注意到的是舞女背后穿黑色西装的人,他默默在观赏着这一切,他到底是德加自己还是某位不小心闯入后台的客人,这一切只有德加自己才知道了。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戴帽子的女人

三、晚年的德加

1893年,德加从医生那里得知自己将要有失明的危险,这无疑来讲对一个画家是致命的打击。他的眼睛受不了自然光,于是他整天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性格也变得十分古怪,就连他最好的朋友再也忍受不了他。

因为这时的他几乎就要看不见了,他大胆地使用颜料,急不可躁地完成一幅又一幅作品。此时他作品的颜色大胆而又绚丽,人物也好像仅仅表示一个符号,画面的内容也变得十分高深莫测。

第一眼你会想到什么?那就是扭曲。此时他的画又拥有形体感,但画面颜色的层次变得丰富起来,颜色层次的丰富使画面看起来较为模糊。我们可以通过德加晚年的画来感知他眼中的世界,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十分具有个人特色。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蓝色扶手椅小女孩

四、小诗文有话说

德加老爷子可以说是就是一个古怪的人。他不以印象画派画家自居,却还是很积极的参与有关的画展。他轻视舞女甚至用小老鼠来形容她们,但在德加的画笔下芭蕾舞女孩却又那样的熠熠生辉。

与梵高齐名的德加,一生只画舞女,却有厌女症

芭蕾舞演员

《芭蕾舞演员》一画中,舞女们在专心致志地练习,德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她们?是欣赏还是同情怜悯?这一切都像老爷子的性格一样不可捉摸。

但通过他一生的画,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断地改变,也能感受到现实主义对他不断地冲击。此时德加到底是属于哪个画派的画家已经不重要了,通过他的画我们能感受到的不是单一层次的美,

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