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精讀細評,滿分作文,備戰2020年高考

(1)青年人要尋找自己的星星之火

陝聲祥

聽一位頗有影響的作家談自己的成長經歷。他說少年時代,他很羨慕大人使用紅印章,就用橡皮雕刻了一個,蘸上紅墨水在家裡到處蓋,很有做大人的成就感。他把這個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投給縣文化館。文章發表了,在縣裡臨街的宣傳櫥窗上,佔了大部分版面。這件事很快在當地傳開了。他深受鼓舞,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一步一個臺階,33歲成了省裡最年輕的國家二級編劇。現在已經成為全國知名作家。【借用事例,引入論題】

每個有所成就的人,如要追溯一番,可能都存有那麼一個閃光的“原點”。開始亮度並不怎麼高,卻以此發端,不斷聚合生命的能量,成就一生的事業。先前那閃光的“原點”猶如一星火光,終成燎原之勢,發出耀眼的光芒。【對事例進行闡述,提出論點:要找到自己的“星星之火”】

善於發現屬於自己的一星火光,對於人生十分重要。俗話說,人人有才,人無全才。舞蹈家未必有一副金嗓子,科學家不一定有藝術造詣,建築大師可能對機械製造全然陌生。同樣是文學家,詩詞曲賦可能各有偏好,散文、小說各有擅長。發現自己的優長所在,揚長避短,發揚光大,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

【論述找到自己的“星星之火”的重要意義】

那點星火,可以是生活中的某種興趣愛好,也可以是自己學習、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某種能力、稟賦。童話大王鄭淵潔上小學時,寫了一小段話,老師特別欣賞,並拿到班上朗讀。這件事給了鄭淵潔莫大的鼓舞,激發了他寫作的信心和力量。伴著這種力量,他致力於文學創作,發表童話作品上億字,成為名副其實的“童話大王”。那一小段話的寫作,竟然成為他作家人生的起點和巨量作品的源頭。細細思量,我們每個人何曾沒有一些小小的成功,沒有一些相對而言略勝一籌的地方?【論述 “星星之火”的內涵】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星火光,要精心呵護才不至於熄滅,還要持續不斷地添柴加火才能越燒越旺,輝耀天地間。這其中,堅持的力量不可或缺。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學生眾多。一次,他教學生們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膀子甩一百下。每個學生都會做,都認為很簡單。10天之後,蘇格拉底問:“誰還在堅持做那個甩手動作?”大約 80%的學生舉起了手。20天之後, 蘇格拉底又問:“誰還在堅持做那個甩手動作?”大約 50%的學生舉起了手。3個月之後,蘇格拉底又問道:“那個最簡單的甩手動作,有誰還在堅持做?”這次,只有一位學生舉起了手。這個人就是柏拉圖。最終,只有柏拉圖繼承其衣缽,成為著名的哲學家。“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能夠自始至終持之以恆的人不多,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論述如何讓“星星之火”成就人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大家熟知的革命道理,也是精闢的人生哲學。一個生命體就是一個小宇宙。找尋到屬於自己的星星之火,灌注不竭的生命能量,就能照亮自己生命的原野,也能給社會增添一絲亮色,一縷暖意。【總結論述,再陳論點】

【精讀細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天進步,終成大業。尋找星火就是找準自己的定位,樹立自己的目標。如作者所言,這星火可能是興趣,也可能是潛能。阿西莫夫說,“做自己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善於發現自己的星火,然後堅持前行,結果自然不會差。

(2)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的是強者嗎?

陸玄同

查理·芒格說:“對於一個手裡拿著錘子的人來說,滿世界都是釘子。”同樣,對於一個自詡為強者的人,眼裡所見皆為弱者。【引用名言+化用名言,類比說理開篇】

今天朋友圈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葉敬忠教授的一篇致辭刷了屏,有媒體評價,葉敬忠院長的致辭,充滿浪漫的情懷和樸素的思想,希望畢業生能夠保持純真與真實,能夠時刻深入自己的內心,傾聽良知發出的聲音;同時他告訴學生,要記住人文與發展學院倡導的在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視角,尤其是要嘗試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引入熱點社會現象,關注當下,關聯現實】

向弱者一樣感受世界,是因為他們是強者嗎,當然不是。這樣溫情的表達,只是葉教授的一種勸誡之語或者一種期望。農業大學的學習,將來避免不了要跟農村農民打交道,而農民向來是所謂強者眼中的弱者。

當然,這種強弱的對比更多的是思想和學識上的一種類比。希望他的學生在面對不理解的事情時,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思考。

【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熱點現象提出個性解讀,主張換位思考。】

或者說,他希望他的學生有包容的精神和博愛的情懷。在一個強調“出頭”“成功”的浮躁環境裡,寄語學生沉下去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其實就是希望學生能夠知曉,平凡並不可怕,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才可怕。【深入理解教授對學生的深切寄望:擁有包容的精神和博愛的情懷。】

可到底什麼樣的人是弱者?弱者的世界是怎樣的?其實哪裡有標準答案,只不過是世俗的功利觀催生的一種帶有先天性歧視的表達。【筆峰一轉,引入核心話題,引出對強弱的定義與理解的深入探討。】

在此方面是弱者,在彼方面可能就是強者。弱肉強食本身就是一種殘酷的生存現實,但這種所謂的生存法則是建立在不對等條件下的。再者,從生物觀點來看,世上並沒有真正的弱者,只不過是彼此所存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心態決定強弱關係。韓愈說,“有其翼者去其角”,可見不可能強者愈強,而強弱對比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

【韓愈所言暫查無據。道理同成語“予齒去角”一樣,予,給予,去,奪去。意即自然法則中給予某一種動物齒,就不給予它角。意思說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或物。此段中用來論證強弱本是辯 證的,比如,富甲天下的金融公司老闆和身強體壯的冰雪運動員,被同時仍到雪山之巔,世俗意義上的強弱者就對調了位置。】

在一個人人都渴望成為強者的社會里,強者會因勝利而被擁戴,弱者會因失敗而被嫌棄。鄙視產生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是思想上的弱者了。

實際上,是功利的社會讓這中強弱對比在生活中對比得更加明顯。而“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其實很難。在一個崇尚“強者”的環境裡,要求一個所謂的強者去保持一個弱者的心態,確實很難。因為這些所謂的強者擁有權力、資源或身份優勢,而所謂的弱者是在一種資源不對等條件下的自然對比。【結合現實,剖析強者主導的當下,“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只是一種美麗的提法,看似新鮮,實難踐行。】

生活中,我們可能是強者,也可能是弱者,環境不同地位不同,產生的對比也不相同。關鍵是,不管我們處在何種地位,擁有何種優勢,都能保持一種謙卑的心態,對別人始終充滿溫情。

強者不是一切物質充盈的代名詞,而是精神生活富足的自然表達。樂觀面對生活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只要內心堅強,沒有什麼能夠輕易擊倒。總是把自己的軟弱、悲情或愚蠢,化作晶瑩的淚珠,逢人便刷地往外流的人,才是弱者。【打破世俗看法,重新定義強者,強者,乃精神富足、內心強大之人。】 佈施與他三尺地,休誇誰弱又誰強。

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激進,不妄為,才能感受到這世界沒有強弱之分,高下之別,才能讓這個社會更和諧友善。【卒章顯志,保持平常心,世界本無強弱之分】

【精讀細評】

文章由類比說理開篇,由社會熱點事件引入“弱者”話題,打破世俗看法,辯證看待所謂強弱,重新定義強者與弱者。強調做人應看重精神的富足與內心的強大,時常保有一顆平常心,不激進,不妄為,你會發現世上並無強弱之分、高下之別。

(3)“老人霸座拘留五日”不因個體汙名化老人群體

楊朝清

近日,D7573 次列車上,65 歲男子張某手持無座車票卻霸佔他人座位,列車長耐心規勸 40 分鐘,其閉目養神坐到終點。在見到民警後,張某連聲承認自己霸座不對。目前,張某已經被長沙鐵路行政拘留五天。(6 月 27 日澎湃新聞)

【新聞材料引入,讀者速覽熱點事件,事件讀罷,定有不同感想,觀點碰撞後文及時跟上。】

在一個“流動的中國”裡,動車讓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動車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也是世間萬象、人生百態的一面鏡子。“霸座”作為一種失範行為,暴露了一些人精神世界的貧乏與不健康;“霸座”層出不窮,說明建構與時代匹配的精神文明,依然任重而道遠。【直陳觀點,指出“霸座”所折射的精神世界貧乏,說明精神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明明是無座票,卻非要霸佔其他乘客的座位;面對乘客的批評質疑和列車長的耐心勸阻,這位乘客選擇了“不管你們怎麼樣,反正我就這樣”的自說自話。在乘客和列車長面前囂張跋扈的“霸座老人”,在民警面前立即認慫;他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無理”,只是抱著僥倖心理認為自己可以不為失範行為付出代價。

【深入剖析事件,從事件主體角度,透析“霸座老人”的僥倖心理】

按票乘車是鐵路企業與乘客之間建構的契約,這位老人並非不知道這個規則,而是明知故犯,揣著明白裝糊塗,無畏、無理,當眾撒潑。“霸座”行為不僅給其他乘客帶來了不便,也擾亂了動車的運行秩序。一個缺乏群己界限、對社會規範缺乏尊重與敬畏、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乘客,不論他的年齡與身份,都會遭遇他人的差評。

【指出“霸座”行為,漠視契約、缺乏對規則的尊重與敬畏,是自私自利的不文明行為。】

雖然動車上沒有“讓座給更有需要的人”這樣的標語,但對於那些身體狀況不佳或者孕婦、帶小孩的乘客等有特殊需求卻只有無座票的乘客,只要他們“有話好好說”,總會有願意換位思考、懂得體諒的乘客願意成全他們。那種自彈自唱、孤芳自賞的“座位誰先坐到就是誰的”,顯然是一種胡攪蠻纏。【讓步思考,縱是老弱病殘孕,對於座位有特殊需要,亦應“有話好好說”。】

在一個盛行工具理性的時代裡,“霸座”表面上實現了個人利益最大化,實際上卻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在不文明行為可能被隨時隨地“現場直播”的今天,“霸座”醜態畢露,形象盡失,為天下人恥笑,當真值得嗎?有理不在聲高,沒有道理卻強詞奪理,非但不能贏得“臉面”,反而有損體面與尊嚴。【一針見血,直指“霸座”醜態】

法國哲學家福柯曾說,“一個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在身份社會逐漸向專業社會過渡的當下,一個人的社會認同,越來越少地取決於身份標籤,越來越多地依靠他自身的角色扮演。不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不論是博士還是小學都沒畢業的人,不論是社會精英還是普通人,“你怎樣做,你的評價就怎樣”。【借名言,強調人要懂得做好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行為的主導者,更是自己的命運主宰者。每個人來到這個社會都是一張白紙,上面寫什麼字,別人給你什麼批註,全在於“你怎樣做”!】

面對“老人霸座被拘五日”,我們不能對老人群體進行汙名化,而是要就事論事。我們不能揮舞著大棒給老人群體貼上各種標籤,卻忽視老人群體也是千差萬別的;根據每一個人的角色扮演來進行評判,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拓展議論,抵制以偏概全、亂貼標籤。這也是此文的最終落腳點。貼標籤現象,在生活中很是常見,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被貼標籤的經歷。】

【精讀細評】

此文以老人霸座引出論述,先是批判霸座的不文明行為,接著分析霸座本質與危害,然後 倡導遵規守矩,做好自己。最後強調不要以偏概全,因一位老人的過錯而對老人群體進行汙名化,拒絕亂貼標籤。顯然,這篇時評寫得很不錯,但亦有值得探討或者值得改進之處。標題乃一文中心,應圍繞標題為核心寫作,此文標題是《“老人霸座拘留五日”不因個體汙名化老人群體》,而全文僅用了最後一段 99 個字來拓展了下議論,說到了“不因個體汙名化老人群體”,有些頭重腳輕,行文內容安排上有些避重就輕、主次顛倒。當然,這只是從高考寫作視角來看待這篇文章。如果從隨筆雜文角度,怎麼寫都是不逾矩的。而且若換個標題,諸如《也談霸座》,本文最後一段反倒是起到了由此及彼的主題升化,更加拓寬了寫作視野。

(4)“勿需讓座”的硬核大爺,讓代際和解充滿可能

然玉

近日,遼寧大連一位老人彆著“勿需讓座”LED 胸牌乘地鐵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被稱為硬核大爺。據瞭解,老人名叫劉增盛,今年 76 歲。老人表示,此舉是怕給其他乘客增加負擔:“現在的年輕人不易,我身體還可以,站著也沒有問題。”實際上,老人掛著“勿需讓座”的牌子已有兩年時間,只是這次被網友拍了下來。【熱點事件引入,概述事件,引出下文】

相較於動輒“搶座”“要座”的老人,“勿需讓座”的硬核大爺,倔強中透著一絲可愛,著實算一股清流。老人為他人著想的通情達理,應該可以讓公眾討論起“讓座”議題時,勢必會多一份平和、多一點思路。

就如我們此前一再重複的,“給老人讓座”不是義務,而是一種道德倡議,是約定俗成的慣例,基於當事人的自覺自願。只是很遺憾,現實中一些人似乎對此存有誤解,各種爭端也肇始於此。某些人認為“自己是老人,年輕人就天經地義要讓座”,這種偏執,最終呈現出來很容易就變成為老不尊。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一個人想要獲得尊重先要懂得自重。之於此,硬核大爺可謂教科書式示範。

【正反對比論證,結合此前頻發的“給老人讓座”糾紛,積極解讀硬核老人行為】

“勿需讓座”的牌子,對同車年輕人來說是個提醒,對劉大爺自己來說是一種解脫。相比於某些人一上年紀就“放飛自我”“不管不顧”,硬核大爺的生活態度顯然要健康得多。“我身體還可以,站著也沒有問題”,這不僅僅是“要強”,更是對自己狀況的理性評估,是對自己社會行為的合適限定。這是嚴格的自我管理,這是徹底的自覺自律。【深入分析,肯定硬核老人行為的合理性與積極意義。】

“是否接受讓座”,是老人的權利,不同個體的選擇理應得到尊重。我們激賞“勿需讓座”所傳遞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哲學,卻也並不提倡老人們就一定要“拒絕讓座”。是否讓座、是否接受讓座,都應該是特定對象基於特定場景所做的靈活決定,這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太久以來,“讓座”成為一種強加責任,一些老人制造了裂痕,而硬核大爺則示範了一種和解的可能。【辯證議論,提出觀點:“是否讓座”和“是否接受讓座”都沒有唯一答案,應視具體情景而靈活決定。文末讚賞了硬核老人教科書式示範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精讀細評】

本文選取熱點社會事件,進行了積極的解讀,充分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高度肯定了事件中硬核老人的榜樣行為,認為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拒絕讓座也是一種權利,更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愛護,同時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這篇時評,我們可以學到有很多,一是積極的社會視角,這正是我們當下很多高中生所欠缺的,“遇事件必批判”,其實這則新聞,我 們也看到了評論區的負面評價,總有人把這種滿滿正能量的行為視為優秀、想出名;總有人拿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的合理甚至高尚的行為。也正是總有這類人,所以才更需要能發聲敢發聲的人站出來積極正面的解讀。二是文章中正反對比論證、客觀辯證議論值得學習。觀點不偏激,視野開闊,思維靈活。既能從法律視角,看到權利與責任;亦能從人文視角,看到尊重與理解。既看到“拒絕讓座”是權利(“不是義務,而是一種道德倡議”),更看到“拒絕接受讓座”也是權利,同時也看到不宜盲目提倡“拒絕接受讓座”,應視具體情況而靈活決定。

(5)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

劉陽

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傳統節日融 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開宗明義,直入主題,傳統節日需要新表達、新詮釋,讓傳統文化更好融入當代生活】

端午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場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節日平添了文化意蘊,不僅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端午節背後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有當代意識的闡釋,讓人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節。【舉例論證,承接上文觀點】

古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我們在端午節紀念 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憶念其偉大,傳承其精神。又因為農曆五月是仲夏,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這些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並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舉例論證,說明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

然而,包括端午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的內涵一度被人們淡忘,不少人索性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彷彿節日除了吃粽子再無別的含義。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些是通過飲食的方式對傳統節日的紀念。但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更好地吸引年輕人,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如何將傳統節日更好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這些都構成了新的課題。【反思傳統節日被淡忘的現狀,引出思考:如何讓傳統節日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提升,公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紛紛湧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著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這些嘗試表明,今天,傳統節日也可以過得很時尚。比如,前不久,某網絡視聽平臺播出紀錄片《佳節》,分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慶典如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又如何在當代中國快速的發展中伴隨人們的生活與時俱進,贏得大量觀眾點贊。

【正面論述,看到改觀,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為傳統文化融入當下起到了積極作用】

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傳承,既要藉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徵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需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上,推動傳統文化與最新的網絡視聽方式相結合,不僅能為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帶來更有分量的題材和內容,也有助於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傳統習俗更好走近年輕人搭建平臺。【從怎麼辦的角度,思考如何讓傳統在當下更好地傳承。】

我國地域遼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節日中蘊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相通的。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結著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卒章顯志,呼應開頭,提出期待,展望未來。】

【精讀細評】

本文觀點明確,題目即核心觀點,“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傳承傳統亦須與時俱進,探索更適合傳承傳統文化的時代新形式,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本文以“端午節”為例,論述了傳統節日承載了傳統文化,尋找更符合當下的傳統節日形式有利於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篇時評既看到了當下傳統節日被淡忘的現狀,又看到了時代賦予傳統節日新的傳播形式,亦從對策角度提出來自己的主張。既有現象與現狀分析、又有對策與建議,內容充分,論述集中,是很好的時評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