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社论:武汉“解封”,它的牺牲和贡献将被历史铭记

【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华舆讯 据北美费城通报道,北京时间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重新打开大门,“封城”76天后,九省通衢与外界的通道重新开启。

美国《侨报》社论:武汉“解封”,它的牺牲和贡献将被历史铭记

4月8日零时,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图为即将解除管控的高速路口武汉西收费站。(图片来自中新社)

“解封”的那一刻,武汉上演了一场盛大的灯光秀,长江、汉江两江四岸,近千座楼宇和七座大桥一起被点亮,它以极致璀璨的方式告诉全世界:“至暗时刻”已经过去,这座英雄的城市迎来了新生。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两个多月前。在1月20日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一场高级别专家组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代表专家组发出警示通报,明确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

疫情发展出人意料,防控形势骤然紧张。中国高层当机决断:严防死守,把疫情控制在武汉;封一座城,护一国人。关闭武汉这样超大省会城市的外出通道,这是新中国的头一遭,决策时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是时值春运,面对疫情急速扩散的风险,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1月23日,武汉“封城”。在此后的76天中,武汉市民经历了“历史空前”的大隔离。离鄂通道关闭、公共交通暂停、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步步升级的管控措施,让900万留守者不能出门,500万离汉者无法归家,昔日繁华都市近乎停摆。

不处围城,难以尽知他们的痛苦、焦虑和抗争;事非经过,也无法真正体会武汉人大疫之下的奉献与牺牲。

这样的奉献与牺牲,不仅让中国同胞感动和泪目,也让亲眼目睹的外国人深受触动。

世卫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说,武汉人民“令人心碎”,又“让人动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想让武汉人民知道,世界知道你们所做的贡献”。

武汉人民的贡献也得到了科学数据的佐证。不久前,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由15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所作的建模分析。

论文指出,武汉禁令将COVID-19在超过130个城市的暴发时间平均推迟了2.91天,让中国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总病例数减少96%,这对疫情的遏制至关重要。

战“疫”艰苦卓绝,曙光逐渐显现。武汉“解封”标志着中国以武汉为主战场的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世卫组织4月5日发布新一期的新冠肺炎疫情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的疫情已经由“遏制阶段”(containment phase)进入到“缓疫阶段”(mitigation stage),中国经验正在帮助其他国家的抗疫行动。

武汉“封城”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自己巨大的牺牲为其他地方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防控模式——通过封城禁足这种强力战法,在最短时间内把病毒“闷死”。

这种方法很费力,代价也相当大,但是在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当尚未“摸清敌情”时,这却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武汉“封城”之初,在海外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质疑,疫情面前,个人正当权利是否应该受到如此大的限制或者让渡?

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武汉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借鉴,很多国家采取了居家隔离、关闭公共场所、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收到明显效果。

当然,“武汉模式”并非唯一的成功范例,韩国、新加坡应对得当,未采取封城措施,以较小的社会代价,防控住了疫情,同样值得他国学习。

武汉“解封”,这一天人们等待了太久,这意味着千万个家庭迎来久违的团聚,也意味着中国疫情控制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中国距离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又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这一天,武汉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76个日日夜夜的煎熬,不能也不应该随着武汉的解封而轻飘地翻过。中国在疫情危机下所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包括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城市治理,值得进一步反思并实打实补齐。

76个日日夜夜,武汉经过生死考验,迎来新生。这座城市终将因其在疫情期间的贡献和牺牲,被历史铭记。(原标题:侨报社论:武汉“解封”,它的牺牲和贡献将被历史铭记)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