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把夷陵之戰蜀漢的失敗原因歸結為其統帥劉備不懂兵,結果被東吳大將陸遜用火燒七百里連營的方法擊潰。當時魏文帝曹丕得到蜀軍連營的線報後也曾譏諷劉備:“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二十幾歲起兵,在黑暗叢林裡摸爬滾打了近四十年,久經沙場,經歷過官渡、赤壁兩次大戰,擊敗過曹操。賈詡也盛讚劉備有雄才。在夷陵之戰中劉皇叔七百里結營並無不妥,可惜他遇到的對手是一個太優秀,太精明縝密,沒有留給他任何有機可乘的餘地的軍事天才陸遜。

劉備在敗逃到白帝城後曾長嘆一聲: “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電影《南征北戰》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電影臺詞:“這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狡猾!”放在夷陵之戰的失敗上劉皇叔那句長嘆也可以套用這句臺詞:“夷陵之敗,不是我劉備和蜀軍無能,是陸遜太狡猾!”

通過仔細研究後,可以發現夷陵之戰就是陸遜把《孫子兵法》的理論與實戰完美結合的的一場戰役。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戰略決策階段兵法的運用

《孫子兵法 軍爭篇》中有云: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軍爭第七】

夷陵之戰中陸遜從一開始就把吳軍放在弱勢的一方,採取了避敵鋒芒和銳氣,以逸待勞,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退卻方針。這與兵法上所提到的“敵之氣銳則避之”是一致的。守柔示弱,避敵鋒芒,誘敵深入,保存自己有生力量,實行戰略退卻往往是弱軍戰勝強敵的有效策略。

戰役之初,劉備攜傾國之兵,出川東進,試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復仇。蜀軍沿長江和長江北岸水路進軍,展開了對吳軍的凌厲攻勢,蜀漢兵發三峽上游的魚復縣( 今重慶市奉節縣),佔據著三峽地利和水利,從江河上游進攻下游,順流而下、勢不可擋。蜀將吳班、馮習、張南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吳蜀第一階段相持形勢圖

面對蜀漢強大的軍力和凌厲的攻勢,陸遜在孫權的任命下臨危受命。陸遜並沒有正面和銳氣正盛的蜀軍進行硬拼。從魚復縣、巫縣至夷道猇亭,相距五六百里,主要區域為三峽險要之地,處於峽江下游且數量劣勢的吳軍不利於防守。陸遜果斷地採取了避敵鋒芒、實行戰略退卻的方針,將東吳水軍主力撤至虎牙荊門西塞( 荊門、虎牙二山,夾江並峙,號稱“楚之西塞”,在今湖北宜昌市東郊) 一帶佈防,又親率吳軍主力駐守夷道猇亭一線,與蜀漢主力對峙。這樣,吳軍主動讓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按照陸遜的軍事部署,吳軍堅壁不出。蜀軍推進至夷陵、夷道一線後,被東吳大軍阻擊,無法前進。由於蜀軍已經進入吳境六百多里,為了確保回蜀的歸途不給切斷,沿途一些險要關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時還需掩護後方的運輸線,夷陵狹長崎嶇的古道迫使劉備拉長自己的戰線,只能“樹柵連營七百餘里”,從而使“蜀軍分居險地,前後五十餘營。

自此,陸遜前期避敵銳氣,待機尋戰的戰略部署正如《吳書》中他說服諸將那樣基本實現了。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吳蜀相持階段兵法的運用

(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孫子兵法 虛實篇》中有云:

兵的性態就象水一樣,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關鍵是避開設防嚴密實力強大的敵人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採取制勝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虛實第六】

蜀漢兩軍處在相持階段時候,陸遜善於從實際敵情出發,不斷調整攻守方略,靈活機動,部署周密得當,始終掌握著戰場主動權,將蜀漢大軍牢牢地鉗制在漫長的戰線上,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銳氣消磨殆盡。而這正是陸遜靈活掌握兵法中“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表現。

自從關羽的荊州軍團被消滅後,蜀漢善戰的荊州水軍也隨之不復存在。蜀軍推進到夷陵後,若蜀漢水軍配合步軍前出至夷道,由於江面變寬,水流放緩,順流優勢將大為削弱。因此面對強大的東吳水軍幾無勝算。水軍屯於夷陵,至少可以自保,且可以保障在江北夷陵道與陸遜對峙的黃權軍與江南劉備本軍的聯繫,更可以見可而進。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因此蜀漢章武二年( 222 年)二月,劉備決定兵分三路,自己親率主力走山道進入江南夷水( 今習稱清江) 流域,進駐夷道猇亭一帶,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北防曹魏,東防吳,中路水軍留守夷陵待機而動。

面對劉備擺下的橫跨長江南北的的長蛇陣,陸遜為了打破劉備將全部蜀軍主力運送至夷陵城外,然後水陸並進的戰略企圖,令宋謙、徐盛進攻駐屯在夷陵的蜀水軍,“

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此次進攻大大挫敗了蜀軍的銳氣,也讓劉備對吳水軍忌憚不已從而改變戰略部署。

此後陸遜開始堅壁不出,經過數月的對峙和偵察後,陸遜基本判斷出了,江南山地這一路就是劉備主力,北路和中路只是偏軍。陸遜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兵力進行有針對的應對:

  • 令駐守當陽一帶的少量吳軍偏師監視江北黃權的部隊;
  • 令水軍將領李異、劉阿、徐盛等部佈防楚之西塞一線,鉗制蜀漢水軍;
  • 令驍將孫桓駐守堅固的夷道城以吸引大量蜀軍圍困攻城,消耗蜀軍實力;
  • 自己坐鎮宜都城,大軍集結在宜都地區,扼守關隘,與劉備大軍對峙;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二)“靜以幽,正以治

劉備的水軍由於無法做到水陸並進,岸上的陸軍就非常害怕被切斷後路。於是劉備走一步扎一個營,這也是為何劉備要以連營七百里來拒吳。蜀軍連營的北邊是長江,南邊是崇山峻嶺,連營沿途各險隘處已經分兵紮營布寨,因此陸遜要想從陸路迂迴切斷蜀軍,是非常困難的。

如上所述,劉備的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法讓陸遜對蜀軍的七百里連營一時也無計可施。雙方兵力蜀漢佔優,劉備紮好營陸遜進攻,陸遜打不動,但陸遜堅壁不出,劉備強攻,劉備也打不動,畢竟陸遜人也不少。蜀軍在江上打不過吳軍,但蜀軍士兵多擅長攀爬的巴民彝人,慣於山地作戰,所以如果雙方都把部隊拉出來野戰,吳軍打不過蜀軍。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夷陵之戰吳蜀防守與反攻圖

從章武二年的正月一直到六月,吳蜀兩軍相持了半年,期間蜀軍在陣前極盡各種辱罵挑戰,甚至派出一群“老弱病殘”在平地立營,“赤身裸體,或睡或坐”,“辱罵不絕”,吳軍將領都憤憤要出戰,都被陸遜壓住不許出戰。

孫權的侄兒孫桓在夷道被蜀軍圍攻,眾將請求救援陸遜也置之不理,在他看來“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

《孫子兵法 》中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陸遜除了具備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應有的這幾個基本品格外,還深諳兵法中提到的“良將修之。……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以及“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一個參透了兵法精髓,一個異常冷靜的、心思縝密的、有著積極優秀和穩定心理素養的陸遜將是一代梟雄劉備的噩夢!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長江三峽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謀攻篇》中有云: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謀攻第三】

對自己的對手陸遜有清晰的認知,劉備是個極為狡猾的對手,而且軍事經驗也頗為豐富:“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在給孫權分析戰況陸遜也強調"備是猾虜,更嘗事多”。

從《吳書 陸遜傳》中也可以發現對於蜀軍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的動向,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的軍事安排記載得一清二楚。除此之外,蜀軍的軍隊動向、紮營方式、軍力部署都被陸遜一一掌握。

正如兵法上提到的知己知彼之後,陸遜才能識別對手的陷阱,才不會上對手的當從而避免被對手吃掉,也正是這樣陸遜才能發現對手的弱點,最終找到了擊敗蜀軍的方法。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誠如陸遜對蜀軍的瞭解:“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囿於地形兵力無法展開,劉備的蜀軍“緣山截嶺”結營七百里,導致營壘分佈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而求戰不得,軍隊士氣低落沮喪。不僅如此,劉備的水軍駐紮在夷陵,和步軍已經脫節,北面的長江留給了有強大實力的東吳水軍很大的活動空間,這利於陸遜有針對性的部署攻擊。蜀軍的這個弱點陸遜寫給孫權的戰報也明確提到了這一點: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三國志.陸遜傳》:

陸遜找到了擊敗蜀軍的切入點又正如《孫子兵法 軍形篇》中所提到的:

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軍形第四】

經過了幾個月的等待,保存了有生力量的陸遜如同耐心的獵人一樣終於等到了獵物漏出破綻的時刻。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吳軍反攻階段中兵法的運用

(一)試探敵營

《孫子兵法 虛實篇》中有云:

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瞭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對敵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佈置的強弱多寡。

找到蜀軍的弱點後,陸遜並沒有急於馬上實施反攻,作為一名心思縝密和謹慎的傑出統帥,他需要再次確認蜀軍的兵力部署和營寨佈置有無變化,於是他按照上述兵法所言對蜀軍進行了試探進攻:

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三國志.陸遜傳》

由於戰事拖延過久,陸遜堅守不出,吳蜀雙方並無過多交戰,蜀軍上下思想麻痺,警惕性降低,對於吳軍反常的試探性進攻,馮習、張南這些高層指揮官對此不以為意。陸遜此前判斷的蜀軍營寨久無變化,再通過試探性的進攻摸清情況確認之後,吳軍的大反攻隨即開始。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二)水陸兩棲,前後夾擊

劉備跨江南北的長蛇陣,黃權在江北,劉備在江南,中間由據守西陵峽口和夷陵城的蜀漢水軍連接,峽口是蜀軍之命門,只要將命門掐死,南北蜀軍不但不能相互策應,黃權所部的退路也完全被堵死,一旦吳軍逆水而上攻佔秭歸城,可以截斷劉備江南主力的水陸退路,對蜀軍構成致命性的威脅。

陸遜正是根據蜀軍暴露出來的這個弱點,定下來破敵戰法:陸路火攻突襲造成蜀軍混亂,水軍秘密繞到蜀軍後方切斷退路和分割劉備各軍,兩棲作戰,前後包抄夾擊。

陸遜的戰術在《三國志 》中也有簡要記載:

“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三國志 黃權傳》

然別攻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三國志 朱然傳》

從陸遜最終在反攻所施用的戰術原理可以從《孫子兵法 九地篇》中所窺得一二:

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後部隊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聯絡,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佈陣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

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九地第十一】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三)戰役結果

在陸遜的精心佈置下,吳軍展開全線反擊,步軍突襲縱火焚燒蜀軍營寨,朱然、韓當帶領水軍五千人溯流而上,秘密繞到蜀軍前軍背後實施夾擊。陸遜指揮東吳主力部隊正面猛攻陷入混亂的蜀軍,逐營放火,連穿蜀軍40餘營,一舉殲滅前軍全隊。蜀將馮習,張南,沙摩柯一個都沒跑掉,全部死在亂軍之中。

劉備的中軍在猇亭潰敗後退守馬鞍山,在蜀漢水軍拼死抗擊以致全軍覆沒為劉備北撤贏得寶貴時間的情況下,劉備終於趕在東吳水軍到來之前“僅以身免”“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而“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劉備的狼狽和蜀軍的慘狀可見一斑。

吳軍另一路水軍以凌厲的攻勢一舉擊潰蜀漢水軍,奪取峽口和夷陵城,截斷了黃權江北軍的退路。黃權在退蜀無望後無奈率軍投降了北邊的曹魏。

夷陵之戰,劉備是輸在七百里連營嗎?《孫子兵法》告訴你真相

結語

從戰役整個過程看,吳軍統帥陸遜沉重冷靜,首先實施退卻戰略,造成蜀軍戰線拉長; 繼而利用有利地形守關據險,鉗制蜀軍,牢牢地把握了戰爭主動權; 最後,在蜀軍疲乏鬆懈、銳氣盡惰之時發起猛烈反攻,水陸並進,首尾夾擊,迅雷不及掩耳,使蜀軍全線崩潰。

陸遜跟戎馬一生久經沙場的劉備如同兩個絕頂棋手在對決,絕對的冷靜,長久的僵持,當劉備終於露出一個破綻時,陸遜迅速抓住並給予致命一擊。

夷陵之戰是一場非常典型的防禦反擊獲勝的戰役。不論從戰役的哪個階段都可以清楚的發現,深諳兵法的陸遜將《孫子兵法》的理論在實戰中運用的出神入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劉備一生的夢想,一生的奮鬥最終在此戰後化為黃粱一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