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國公屈突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國公屈突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屈突通(557~628年),字坦豆拔,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昌黎徒何(今遼寧錦州),奚族。北周到唐朝時期名將,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長卿之子。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屈突通位於第十二名。

屈突通之父屈突長卿,是北周的刺史。屈突通自幼性格剛直、堅毅,擅長騎射,且頗好武略。年輕時仕隋為虎牙郎將,後任右親衛大都督。


開皇十七年(597年)三月,屈突通任親衛大都督,奉隋文帝楊堅之命到隴西一帶(今甘肅隴西)巡查直屬朝廷的牧群。屈突通秉公執法,共查出兩萬多匹隱馬。隋文帝聞訊後大為震怒,欲將罪臣太僕卿慕容悉達及一千五百多名管事的官員全部處斬,屈突通於心不忍,便向隋文帝求情,隋文帝怒視並且大聲斥責屈突通。屈突通表示:情願自身受殺戮,來免除千餘人的死罪。隋文帝此時方才明白,免除慕容悉達等人的死罪,對其進行表彰。


經過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漸重用,升右武侯車騎將軍。屈突通為人正直,秉公辦事,即便是親屬犯法,也依法制裁,決不包庇寬容。當時他的弟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也以嚴整而知名。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駕崩,太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授備身郎將、正議大夫。大業七年,跟隨楊廣徵討高句麗,升右光祿大夫、左武候衛將軍。


大業中期,屈突通轉任左驍衛大將軍。大業九年(613年)六月,楊素之子楊玄感趁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之機,舉兵造反攻打東都洛陽,結果遭到守軍頑強反擊。遠在遼東的隋煬帝命屈突通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馳援東都洛陽。在東萊的來護兒也停止進攻高麗,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勢。七月,楊玄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待楊玄感到達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時,屈突通、宇文述等各路隋軍追上,隋軍一日內三勝。八月,隋軍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與楊玄感決戰,大勝,楊玄感僅率十餘騎逃往上洛(今陝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命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屈突通以功遷左驍騎衛大將軍。


大業十年(614年),延安人劉迦論據雕陰(郡治上縣,今陝西綏德)起兵反隋,自稱皇王,建元大世,其眾號稱十萬,與稽胡劉鷂子義軍呼應。隋煬帝任命屈突通為關內討捕大使,發關中兵進討。屈突通率軍進至延安,按兵不動,敵軍以為隋軍膽怯。屈突通則宣佈要撤兵,來放鬆敵人的警惕。同時,屈突通暗中率兵前往上郡(治洛交,今陝西富縣)。劉迦論不明敵情,率部南進,距屈突通軍七十里紮營,分兵絢地。屈突通乘其無備,夜簡精甲襲之,斬殺劉迦論並起義軍萬餘。


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南下江都宮,令屈突通率部隨代王楊侑鎮守長安。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太原宣告起兵。七月,親自統甲士三萬於晉陽誓師出發,併發布檄文,告諭尊立隋代王楊侑之意。爾後沿汾水南下,經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霍縣以北汾河河谷),進屯賈胡堡(在今山西靈石西南)。

代王楊侑派虎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駐守霍邑(今山西霍縣),另派屈突通率驍果數萬駐守河東,與宋老生遙相呼應,以拒李淵。八月,李淵計誘宋老生出城,兩路夾擊,大敗隋軍,佔領霍邑,打開了進軍關中通道。

唐軍攻取霍邑後,沿汾水南下,佔臨汾,克絳郡(今山西新絳),於十五日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屈突通率軍數萬屯守河東(郡治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準備阻止李淵軍入關。時唐軍司馬劉文靜引突厥大將康鞘利率兵匹趕到,使李淵兵力大增。

二十四日,命其先行渡過黃河,並派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率步騎兵六千渡河至梁山(今陝西韓城西北)紮營,以待大軍。

此時屈突通的處境非常艱難。九月,屈突通派虎牙郎將桑顯和率數千名士卒乘夜襲擊王長諧等軍,起初進展順利。但孫華、史大柰率輕騎從側後襲擊桑顯和軍,隋軍敗回河東。初十,李淵率諸軍包圍河東。但河東城高險峻,加上屈突通又善於守城,使李淵軍難以很快攻下。李淵只好留一部兵力繼續圍城,親率主力於十二日渡河西進,威逼關中。


屈突通聞知李淵要攻打長安後,留下鷹揚郎將堯君素守河東,自己率部回救長安,至潼關(今潼關東北黃河南岸)附近,被劉文靜部阻遏,不得進。時隋將劉綱守衛潼關,屯軍都尉南城,屈突通欲與劉綱合兵,唐軍左統軍王長諧率部搶先襲佔都尉南城,斬殺劉綱,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

屈突通在此與唐劉文靜相持月餘,急於進軍,便派桑顯和夜襲劉文靜軍營。桑顯和率軍攻破二柵,惟劉文靜一柵久攻不下。桑顯和率軍再戰,唐軍死數千人,並箭射劉文靜,使其士氣大減,已露敗相。此時桑顯和卻因軍士疲憊,停止進攻,就地開飯。劉文靜抓住戰機,派兵重起營柵。時有遊軍數百騎自南山擊隋軍背,三柵之兵也吶喊而出,前後夾擊,桑部全軍覆沒,桑顯和僅以身免。此戰後,屈突通處境愈加窘迫。有人勸屈突通投降,屈突通摸著自己的脖子說:“應當為國家挨一刀!”屈突通慰勞勉勵將士時,無不痛哭流涕,對此也很感動。

此時已李淵攻佔長安,並派其家僮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當即將家僮殺死。屈突通聞長安已失,家屬都被李淵所俘,便命桑顯和鎮守潼關,自率主力東去,準備去洛陽投奔越王楊侗。屈突通剛走,桑顯和便獻潼關降於劉文靜。劉文靜派副將竇琮、段志玄等率精騎與桑顯和去追擊屈突通。屈突通在稠桑(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為劉文靜軍追上,遂結陣自守。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國公屈突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此時桑顯和對屈突通的部眾說:““京師陷落,各位都家住關西,為何還要向東去?”眾人聞聽此言,全都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見大勢已去,下馬向東南方向(指揚州)再三跪拜,遂被迫歸降,擒送長安。李淵見其問道:“為何相見得這麼晚呢?”屈突通哭道 :“我未能盡人臣的忠節,所以到了這個地步,讓本朝蒙羞,實在是愧對代王。”李淵對其讚賞是隋朝的忠臣,下令將屈突通釋放,並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為秦王李世民行軍元帥長史。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但由於政權初立,其他勢力並不聽從於唐。割據隴西的西秦霸王薛舉即於六月攻唐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威脅關中。七月,薛舉突然病亡,其子薛仁杲繼位。八月,李淵命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屈突通作為李世民的行軍元帥長史,也隨軍出戰。李世民於十一月在淺水原大敗薛仁杲軍,斬首數千級,並乘勝追擊,迫降薛仁杲。當時珍寶堆積如山,諸將都爭相奪取,而屈突通卻秋毫不犯。唐高祖聞知此事後,對其大加讚賞,特賜金銀六百兩、彩物一千段。

正當唐朝謀進兵中原,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東發動進攻。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至九月,劉武周攻城略地,多次擊敗唐朝援軍,關中震駭。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征討劉武周,屈突通也隨軍前往。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劉武周軍戰敗,李世民率軍追擊,數次大敗其軍,徹底消滅劉武周割據勢力。


唐軍在河東作戰期間,東方局勢不斷變化。洛陽王世充於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稱帝,國號鄭,利用唐軍無暇東顧之機,奪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縣;河北竇建德實力增強,多次擊敗在河北的隋、唐軍。於是李淵決定進兵中原,採用先鄭後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於七月命李世民領八總管二十五將,統兵八萬東擊王世充。屈突通以本官判陝東道行臺僕射,從李世民討王世充。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國公屈突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佔東都外圍重地慈澗(在今河南洛陽市西),王世充退保東都。李世民決定先掃清洛陽外圍然後攻城。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五百騎巡視戰場,至魏宣武帝陵(洛陽北邙山上)時,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萬餘步騎兵包圍。王世充驍將單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唐將尉遲敬德及時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落馬,王世充軍稍退。尉遲敬德護衛李世民殺出重圍。此時屈突通已聞訊率大隊唐軍趕到,大敗王世充軍,活捉其冠軍大將軍陳智略,斬首一千餘級,俘排稍兵六千,王世充隻身逃脫。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與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六千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 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軍青城宮(今洛陽市西北),營壘未就好,王世充即率軍2萬出洛陽方諸門,憑藉舊馬坊牆垣溝塹,依託谷水抵禦唐軍。唐諸將皆懼。李世民見王世充悉眾而出,命屈突通率步卒5000渡谷水進擊,李世民親率騎兵南下,與屈突通合力奮擊。王世充率部殊死抵抗,其部多次被唐軍衝散,又迅即聚合。雙方激戰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李世民縱兵追擊,直到城下,斬俘七千人,趁勢包圍洛陽。王世充只得據城自守。

唐軍將要圍攻洛陽時,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遂於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率十餘萬大軍西援洛陽,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東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築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危急情況,李世民決定擴大戰役範圍,採用圍城打援的戰法,以求“一舉兩克”。命屈突通隨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進駐虎牢。同時李世民還將自己的衛兵半數兵力分給屈突通,以保護李元吉。

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全殲竇建德援鄭大軍,唐軍主力旋即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被迫於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餘人投降。此戰的勝利,為唐最終統一全國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屈突通論功第一,不久拜陝東大行臺右僕射,鎮守洛陽。


幾年後,召屈突通回朝拜為刑部尚書。屈突通以不熟悉法律條文為由,再三辭謝,後轉為工部尚書。

唐朝建立時,李世民屢建奇勳,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盛厚的政治集團,屈突通即為其中一員,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於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屈突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張士貴等發動玄武門政變,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擔心洛陽發生動亂,派屈突通馳赴洛陽,以檢校行臺僕射之職鎮守洛陽。 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屈突通因功賜封食邑六百戶。


貞觀元年(627年),行臺制度被廢除,屈突通為洛州都督,進左光祿大夫。貞觀二年(628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唐太宗痛惜良久,贈予尚書右僕射,諡忠。屈突通有二子:屈突壽、屈突詮,屈突壽襲爵。後唐太宗至洛陽,想起屈突通的忠節之事,拜屈突詮為果毅都尉,並賜予糧食布帛表示撫卹。屈突詮後官至瀛州(治河間,今屬河北)刺史。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屈突通與房玄齡配列太宗廟庭;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十四日,高宗重新追贈屈突通為司空。


李淵評價道:“清以奉國,名定不虛。”“烈士徇節,吾今見之。”“徇義之夫,一至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