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追求教育過程可視化是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在作怪

課堂上學習小組展示討論成果,是一種學習過程,是啟發同學、回答問題的一種形式,也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方式。但如果在對教師的評價中過度追求教育過程的“可視化”,進而要求老師網上指導要有截屏為證,班級活動要有照片為證,學生自主學習要有課件為證,學生的學習成果要有小報為證等等,那無疑就讓我們的教育走了樣。

當然,在各種可視化的證據當中,最麻煩的就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當前,在中小學裡充斥著千奇百怪的“比賽活動”,比如小發明、小製作比賽等,而許多所謂的小發明、小製作卻為了獲得獎勵而不斷追求科技含量,但這又是中小學生的實際能力所達不到的,因而許多所謂中小學生的小發明、小製作其實或多或少的都有著老師或家長的參與和幫助,與舉辦競賽的初衷和願望真的是南轅北轍。

對廣大的中小學一線教師來說,上好課、教好學無疑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分內之事,但現在的職稱評審,卻硬性要求他們必須發表相當級別、相當數量的論文,且不說中小學教師能不能人人都會寫論文,有沒有人人都發表論文的必要,也不論這些論文究竟有多少科技含量,就光從許多老師的工作量老說,這種要求事實上就是許多老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在趕鴨子上架。

追求這種教學過程的“可視化”,實質上就是一種功利化思想和形式主義在作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