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射柳是什麼習俗?射柳在歷史上是怎麼發展的?

不得不說《鶴唳華亭》對於古人的生活還算是比較還原的了,在新的劇情當中安排了一場“射柳大賽”,射柳這個詞可能有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其實這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傳統習俗,是在端午節時候舉行的,今天我們就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射柳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舉辦射柳活動,有什麼意義呢?

《鶴唳華亭》射柳是什麼習俗?射柳在歷史上是怎麼發展的?

  1.射柳的起源

  指春秋養由基精於射箭的故事。《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後用為善射的典實。

  以柳為的,馳馬射之。上溯其源,匈奴、鮮卑有蹛林習俗,中原自古有射禮。遼金時盛行。在場上插柳﹐馳馬射之﹐中者為勝。源於古鮮卑族秋祭時馳馬繞柳枝三週的儀式。

  亦有說法,稱射柳活動最初作為一種薩滿黑巫術在契丹產生,因為柳是女真祖先保護神的象徵,契丹人希望通過這種巫術的舉行,射死女真人的始母神,使女真失去神靈的佑護,以鞏固契丹對女真的統治。

  金之射柳:“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當先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宋之射柳:“壬辰三月三日,在金陵預閱李顯忠馬司兵,最後折柳插球場,軍士馳馬射之。”

  元之射柳:“三軍旗幟森然,武職者鹹令昔斤柳,以柳條去青一尺,插入土中五寸,仍各以手帕繫於柳上,自記其儀,有引馬者先走,萬戶引弓隨之,乃開弓昔斤柳,斷其白者,則擊鑼鼓為勝……此武將耀武之藝也。”

  直到清朝中葉,這項活動才漸漸消失。

《鶴唳華亭》射柳是什麼習俗?射柳在歷史上是怎麼發展的?

  2.射柳是哪裡的活動

  “與南方的賽龍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馬球”。

  我國北方各民族從來沒有端午節競渡習俗,更不知道南國漢族還有一位愛國大詩人屈原。但是,在遼、金、清各朝歷史上都有端午節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後的八旗將士馳馬射柳、打馬球的競技遺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節慶遊戲——射柳。據說,這項競技活動在遼時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清末。

  馳馬射柳在端午節清晨舉行,先將柳樹幹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為靶心。然後參賽者依次馳馬拈弓射削白處。射斷柳幹後馳馬接斷柳在手者為優勝。《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這種節日競技相沿成習,直至清末。

《鶴唳華亭》射柳是什麼習俗?射柳在歷史上是怎麼發展的?

  3.射柳歷朝的發展

  所謂“射柳”,字面理解就是衝著柳樹射弓箭。從其起源來說,這項活動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時期,那時候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先後進入中原,其在祭祀天地神靈的時候縱馬向柳樹射箭的風俗,也一併帶入了中原。

  不過那個時候,這種向柳樹射箭的遊牧民族習慣還沒有成為端午節節俗,甚至連“射柳”這個名字都沒有獲得正式命名。真正出現“射柳”之名,已經是1000多年前的遼代了,這時候的射柳已經成為遼代的重要祭祀活動,不僅馬匹和人員的轉給都有明確要求,而且還有了作為競賽的基本結構,這就是獎懲,射中的人有獎勵,射不中的人會相應受罰(當然是比較輕的懲罰,比如要求射不中的人向射中的人敬酒)。

  射柳活動之所以在遼代很受重視,而且已經在我國北部遼王朝的統治範圍內廣泛推廣開來,就是因為當時的契丹等少數民族把射柳當成了重要的祈雨儀式,這是因為柳樹的生長環境通常比較溼潤,比如河岸堤壩之類的地方,因此古人就把柳樹視為多水的象徵,向多水的植物射箭也就成了祈雨儀式的一部分。

  雖然遼代的人已經開始在端午節期間舉行射柳活動了,但是這時候的射柳活動還沒有跟端午節綁定,屬於一年裡很多時候都可以舉行的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與遼王朝對峙的北宋王朝內部,當時也流行過一陣子射柳,而且比遼要先進一點,明確規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和五月初五這兩天舉行射柳活動,不過,北宋的這個射柳活動主要是限於軍隊內部,目的還是要鍛鍊軍隊的戰鬥力。

《鶴唳華亭》射柳是什麼習俗?射柳在歷史上是怎麼發展的?

  有了遼朝人在我國北部的推廣射柳活動,以及北宋軍隊對射柳的嘗試,射柳這項活動在我國廣大地區就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到了後起的金朝統治時期,明確規定射柳活動在端午節(金朝規定,每年舉辦大型射柳活動一共三次,分別是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和九月初九)舉行,射柳很快就成為當時金朝上下普遍參與的節日活動。

  金朝的射柳活動已經完全從祈雨活動轉變為一個節日娛樂活動,再也沒有宗教活動的種種條框,同時也延續了射柳的獎懲措施,這時候射柳中射不中的失敗者,必須脫掉衣服,可以簡單理解為古代的裸奔懲罰。

  這裡大錘需要補充說明一下,咱們所說的這個射柳,可不是弄一副弓箭射中柳樹樹幹就行了的,古人的射柳是用弓箭射柳樹的柳枝,這些柳枝往往是折斷之後插在地上的。而且各個朝代要求的射柳難度要求也不一樣。比如金朝就規定,射柳不僅要射中柳枝,而且還必須射中提前準備好的柳枝上面刮掉皮的白色部位,而且射手必須騎在馬上撿起射斷的柳枝。

  金朝的這套在端午節射柳的活動,完全被後續的元朝所繼承,而且在元代,這套射柳活動日益成為蒙元軍事貴族的炫耀武力和娛樂的工具,而且元代射柳還在娛樂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那就是允許王公貴族的家眷婦女們觀看射柳,也就是女性觀眾出現在射柳場上。

《鶴唳華亭》射柳是什麼習俗?射柳在歷史上是怎麼發展的?

  而到了明代,這一套射柳活動被全盤繼承了下來,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都留下過端午節觀看射柳的記載,而且這種習俗不僅在上層流行,在民間也有保留,《萬曆野獲編》就提到過,當時北京周邊地區的民眾仍舊保有端午節射柳的習俗。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明武宗朱厚照還在西苑宮中專門設置了射柳的檢閱臺,後來這個檢閱臺後來經過改建,又取了一個後世的咱們非常熟悉的名字——“紫光閣”。

  射柳作為端午節期間的重要節俗活動,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乾隆皇帝也留下過參加射柳的一些記錄。不過到了清朝後期,端午節射柳活動迅速衰落,在清末民國時代,端午節已經基本沒有人再玩射柳遊戲了。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清朝中後期,雖然當時清軍的裝備世界範圍內已經逐步落後,但是在其內部,弓箭在軍隊中的地位也同樣受到火器的強有力衝擊,這導致以軍事活動為基礎的射柳活動隨之失去了最大的活動人群。

  而且越到清末,洋槍洋炮的優勢越加明顯,弓箭更加乏人問津。而且,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到了中期以後,都有尚武習俗銳減的麻煩,清王朝也是如此,曾經悍勇的八旗戰士迅速蛻變為為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沒有尚武風尚的指引,端午節射柳活動也從此一落千丈。到這時,已經持續了近800年之久的端午節射柳習俗,終於走到了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