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慶—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莆仙民間又稱“五日節”。

民俗节庆—端午节

1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但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淨直臣冤。”

—— 文秀《端午》

民俗节庆—端午节

愛國詩人,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在莆仙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指明瞭莆仙民間端午節五日內,過節食品的俗例及其民間活動的內容。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過節,因此民間也稱端午節為“五日節”。

民俗节庆—端午节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期間,莆仙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驅邪避毒。相傳媽祖曾以菖蒲熬湯為莆仙百姓治病,並以菖蒲九節,貼病者門首同,以驅邪消災。

民俗节庆—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正日。中午家家戶戶吃過湯麵後就準備沐浴。據說,初五這一天的午時,百草盡吐芬芳。因此,人們都盛水於桶,置於庭中。不少人家還眾山上採摘或購買的“午時草”(蒲香、蛋草、番十榴青枝葉、菲子草、枇杷青枝葉、黃豆枝吉及豆莢),用午時日曬的水和“午時草”燒煮後,讓全家人沐浴。一些山村大人還喝“雄黃酒”,並將酒灑在牆角殺蟲,小孩還要在腋下、肚臍和耳朵後塗上“雄黃”粉,以壯身祛病。許多小孩子還在脖子上或衣釦上掛著五色線編織成網形的長香袋,裝上桃子和用五味湯煮熟的黃蛋,以辟邪長壽。

民俗节庆—端午节

端午節那天,莆仙沿海和平原有溝渠溪流的一些鄉鎮還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活動。莆仙的龍舟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龍頭的龍舟,百姓稱其為“雞仔”,意即雄性的龍;還有一種船頭是平板式的,龍頭形象是彩畫在板面上,人們稱其為“齊頭船”意即雌性的龍。

民俗节庆—端午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