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兵:《變革中轉型:唐宋社會多視角研究》出版

王文兵:《變革中轉型:唐宋社會多視角研究》出版 | 202004-13(總第1266期)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整體形態,本書以唐宋時期的經濟發展為核心,大致思路是,從國內外學者關於唐宋時期社會各層面的研究入手,瞭解百家之見解,吸取經驗,借鑑成功之處,然後結合筆者研究和觀點,先後對唐宋時期的經濟、制度、社會禮制、城鄉發展尤其是鄉村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

王文兵,男,1979年7月生,河南沈丘人,漢族,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社會經濟史。曾發表論文《宋代商人非制度化行為分析》,參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轉型期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機制研究》《非制度生存的負面效應及治理模式研究》及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唐宋時期的村落與鄉村治理研究》,曾獲得河南省第二屆發展研究獎三等獎。

基本信息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635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765662

品牌:其他品牌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84

前 言 I

第一章 緒論 001

一、日本學者的唐宋歷史觀 001

二、歐美學者的唐宋歷史觀 006

三、中國學者的唐宋歷史觀 008

四、唐宋歷史觀的變化與發展 011

五、變動的唐宋歷史觀… 015

六、商品經濟的唐宋歷史觀 017

第二章 國之根本:唐宋社會經濟 19

第一節 恢復:中唐以前的社會經濟 19

一、農業經濟:從恢復到發展19

二、手工業:從發展到興盛20

三、商品經濟:從興盛到繁榮21

第二節 繁榮:中唐以後至宋代的社會經濟 22

一、農業經濟:調整與變化23

二、手工業:分工與擴大…24

三、商業:都市化與市場化27

第三節 具化:唐宋國家財政與土地產權制度 29

一、唐宋時期的國家財政…29

二、唐宋時期的土地產權制度33

第三章 系統架構:唐宋社會中樞體制 47

第一節 確立:唐朝的中樞體制 47

一、唐朝前期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47

二、唐朝後期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50

第二節 演化:五代的中樞體制 64

一、後梁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64

二、後唐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65

變革中轉型:唐宋社會多視角研究

三、後晉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70

四、後漢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71

五、後周的中樞體制及其變遷76

第三節 變遷:宋朝的中樞體制 77

一、北宋前期中樞體制及其變遷77

二、北宋後期及南宋時期中樞體制變遷83

第四章 整合完善:唐宋社會禮制 88

第一節 總結:唐代以前官方禮制簡述 88

第二節 融合:《大唐開元禮》基礎上的唐代禮制 94

第三節 完善:《政和五禮新儀》基礎上的宋代禮制體系 104

第五章 聯動發展:唐宋城鄉關係 115

第一節 回顧:唐宋之前的社會城鄉關係 115

一、城市的誕生與早期城鄉關係… 115

二、周到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城鄉關係 117

三、魏晉南北朝至隋時期的城鄉關係 119

第二節 延續:唐宋時期的城鄉關係 120

一、前期城鄉一體,後期城鄉分離 120

二、唐宋時期的城鄉狀況 123

第三節 根源:基於經濟往來的城鄉關係強化 130

一、城鄉之間的經濟往來狀況 130

二、城鄉產業聯繫的加強 133

第六章 深入基層:唐宋鄉村社會 138

第一節 產業:唐宋時期鄉村農業及勞動力 138

一、農村的主導產業及貿易 138

二、唐宋時期農業勞動力的流動… 141

第二節 思想:唐宋時期鄉村民眾的意識形態 146

一、唐代村落化與狐神崇拜 146

二、宋代鄉村民眾的意識形態 151

三、宋代鄉村富戶的社會心態 157

第三節 管理:唐宋時期鄉治概況 165

一、鄉村社會秩序逐漸趨於政治化 165

二、鄉村社會秩序走向政治化的過程 167

參考文獻 171

一、古籍 171

二、專著期刊 173

前 言

在中國發展史上,唐宋時期極為重要,這主要源於該時期社會整體經歷了大變革。從範圍來看,此次變革內容涉及各個領域,因此不管基於什麼視角來分析,都離不開政治、經濟、城鄉發展、階級關係以及社會秩序等方面。這樣才能保證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更加全面,從而奠定了構建唐宋社會變革的理論基礎。

筆者針對唐宋社會變革進行研究後著成此書,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整體形態的成果之一。大致思路是,從國內外學者關於唐宋時期社會各層面的研究入手,瞭解百家之見解,吸取經驗,借鑑成功之處,然後結合本人研究和觀點,先後對唐宋時期的經濟、制度、社會禮制、城鄉發展尤其是鄉村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需要說明的是,提起唐宋,大多數人的第一認知是詩文藝術達到了史上頂峰。不可否認,唐宋時期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詞賦,都為後人稱道,其絕妙之處獨具時代特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不過本書中並未詳細提及該方面,主要原因在於詩文藝術自啟蒙時期便進入教育領域,作為每個人必學內容之一。儘管非研究者關於其的瞭解,停留在耳熟能詳的若干大家及其作品上,不過相比於唐宋時期社會其他方面,已遠遠有餘。再加上本書字數和時間有限,因此經過慎重考慮,筆者最終決定將重點放在其他幾個方面。全書的理論核心是唐宋時期的經濟發展,所以在書中多處均能看到關於經濟的描述。

根據上述大致思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全書重點考慮了以下三點:首先,基於歷史哲學視角,爭取全面、系統地考察唐宋社會變革與發展,用歷史學理論,來合理解釋唐宋社會變革。根據歷史學相關理論,唐宋社會變革中,我們能看到經濟經歷了恢復、繁榮和持續發展的過程;為加強中央控制,制度的流變與調整;結合前代關於社會禮制規範的制定和實施結果,形成更適合、更科學的禮制體系;城市的崛起,兼具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城市的脫穎而出,在經濟需求驅動下和鄉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以及我國生存之根本——農業,在唐宋時期的發展概況,勞動力自農村流向城市的原因、造成的結果,還有當時鄉村居民帶有魔幻色彩的思想和中央對地方治理方式的不斷變化等。

其次,在具體分析每個領域時,通過相關文獻資料記載的當時社會的種種歷史現象,來深挖該領域進行變革的主要原因和結果,以便全面、科學、合理地解釋唐宋社會的變革。關於唐宋社會變革,不少學者都展開了研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乃至文學、藝術以及周邊民族關係等。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其存在一個共性,那就是無論從什麼角度分析唐宋時期哪個領域,在當時,這些內容都是動態變化的。當然,也有少數學者並不認可唐宋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觀點,但從整體上看,“變化”的觀點還是得到了普遍支持。另一個共性在於,多數人的研究重點集中在“變化”上,而很少有人能明確地指出“變化”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因此該方面仍存在較大研究空間,而筆者正想從該方面入手,藉助有限的資料和研究,找到唐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源。

最後,採用對比,但重點不在對比,而是希望在對比中窺探社會變革的過程。每個時期的變革,最有發言權的應當是見證了變革的唐宋人。正如《宋史·食貨志》所言:“國朝兵農之政,大抵因唐末之故。”由此可見,唐宋社會變革是一個以小見大的過程。如果撇去過程,只截取其中某個部分來研究,勢必陷入片面誤區。但是,根據大多數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往往藉助宋代社會與唐代社會的不同,來驗證變革導致的結果。無疑,這樣有利於瞭解從唐到宋,社會變革的具體體現,然而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對立角度來看待唐代社會與宋代社會的問題。其實從唐到宋,社會變革是一個延續、發展的過程,合理的動態變化不存在對比下的正確與否。

所以,本書中雖然也有關於唐宋的劃分和對比,但目的是揭示社會變化的過程,而並非側重對比結果。

當然,正如讀者將要看到的,筆者在論述社會各領域變革時,都是針對重要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並不空泛。致力於推動唐宋變革問題的研究向更深層面的發展,這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分析中不僅參考了大量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難免會有不當之處,煩請專家學者與讀者批評指正,筆者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也適合研究古代史或具體唐宋史的師生及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閱讀、學習、借鑑。期待共進步!

作者

2019年1月

宋史研究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