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在加劇撕裂我們的朋友圈

我們正處在一個價值觀嚴重撕裂的時期。打開朋友圈,隨處都能看到類似的標題:“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三觀不合真的不能結婚。”“三觀不合,連吵架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疫情正在加劇撕裂我們的朋友圈


“等到疫情結束,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離婚。”復工以來,多地婚姻登記處,離婚預約從月初排到了月底。有人說,沒想到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行業,居然是離婚。

疫情期間,很多人被迫和另一半一起宅在家裡,有的人患難見真情,因此大徹大悟,夫妻關係得到修復;有的人則是鍋碗瓢盆徹底看清,進而死心。有網友貼出馬來西亞某地封閉數日的報案記錄,犯罪3起,車禍5起,而夫妻打架,則有8萬多起。

擠在一起打成一團的,還有我們的朋友圈。

昨天,有個朋友估計也是憋了很久,忍不住跟我吐槽:群裡陰陽怪氣的說話讓我很苦惱,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有不同的觀點?為什麼一定要讓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否則就要上升到道德層面的批判。回應會被他們抱團攻擊,沉默會助長他們的野蠻。

他問我怎麼看這種現象,我說正好要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

哪都去不了,手機快要被刷爛,屏幕也快要被拍裂。每天因為不同的事,被不同的人膈應著。最關鍵的是,這些人還不是陌生人,而是你最熟悉的一些人:家裡的親戚、少年的夥伴、大學的校友、球隊的搭檔……


湖北人要不要隔離、病毒從哪來的、方方日記陰不陰暗、國外要不要抄作業、海外華人應不應該回來……每一個話題,都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以及隨之以來的爭辯乃至翻臉。

疫情期間大火的方方日記,特別能體現大家認知的差異和價值觀的分歧。本來,寫有寫的自由,看有看的自由,互不干擾,愛看不看,是吧?看了你想發表意見,想批評方方,也沒問題。但一定要擺事實講道理,不能總是用胡攪蠻纏人身攻擊的誅心之論,尤其是“吃飯砸鍋”論——你端著人家的碗,吃著人家的飯,還砸人家的鍋?在我看來,這種調調簡直荒謬!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視野的寬窄、格局的大小、人性的善惡以及三觀是否一致,伴隨著每一句發言、每一篇文章,都在刷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識和評價。

社交媒體時代,“群眾”已經有了新的含義,意為每個人都會被納入不同的群中。親友群、同學群、愛好群、工作群……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緣分讓大家聚在一起吹水,但價值觀的不同最後又讓我們漸行漸遠。


我有個中學同學,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生活中人特別好,仗義直爽,眼睛裡容不得沙子。但疫情以來,感覺大家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相差挺大。不能說外國好,說了就是漢奸;不能批評國內一些不合理現象,說了就是“吃飯砸鍋“;歷史更不能聊,聊了可能彼此都覺得對方是傻逼。如果不看朋友圈,大家久別重逢還能相視一笑,彼此還是那個從少年時一路走來的夥伴。但是,價值觀的分歧,讓你還是恍然若失。

想想當年,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痛罵社會不公,一起暢想美好的未來,但時間和經歷,讓我們不知不覺變成了不一樣的人。

是的,我們讀了不一樣的書,結識了不一樣的人,自然也就有了日益不同的價值觀。就像張文宏說的,“我跟你講你一定聽不懂的,因為我們讀的書不一樣,我講的每一個漢字你都能聽明白,但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

價值觀如同尺子,彼此拿著不同刻度的尺子,肯定量不出同樣的高度。

一個連十年災難都說不清的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統一的價值觀。有人說,這幾十年,真正能統一大家認識的,只有那張人民幣。

真實的社會是如何撕裂,群裡和朋友圈裡就是如何撕裂,甚至更為極端和具有攻擊性。現實生活中,我們被貧富差距撕裂。網絡生活中,我們被不同的價值觀撕裂。

面對這種差異和撕裂,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一個朋友的選擇是,一概憤而退群:你又沒給我教學費,我為啥義務提升你的智商?人到中年,不喜勿從,不願意過多折衷。如果不願意選擇這麼剛烈的方式,也未必要退群,畢竟世界就是這麼複雜多元,不是非黑即白,還有很多灰色的中間地帶,這種時候,常識和理智就比立場和自尊心更重要。

如果實在難以理解,不妨換位思考,把討論的對象替換為自己熟悉的職業、熟悉的國家、熟悉的語境。

如果你是恐慌無助的湖北人,如果你是困守孤城的方方,如果你是不知所措的留學生,如果你是愛生命更愛自由的意大利人,你還會不會堅持自己的觀點?

公共討論的價值就在於求同存異。

我相信,這篇文章出來,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我常常在文章後臺放出觀點各異的留言,有讀者以為這代表我支持這種觀點,其實我只是想展示不同的觀點,太反常識的觀點,自然會有其他有心的讀者隔空批判。許多讀者的邏輯說理能力很強,我也很受益。

關鍵就是好好說話,別動不動上綱上線。


其實,就算群聊時不能好好說話,就算價值觀各有堅持,但也不影響我們球場上的默契,也不影響我們把酒言歡共話當年情,畢竟生活除了詩和遠方,還有很多別的。


認知水平越高,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識無涯,我們沒法自我設限,固執起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領悟。


而認知能力越低,個人視角就越小,自我邊界也就越窄,因此便拒絕了學習,拒絕傾聽他人的意見。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會停滯不前,如此便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觀念,而非其他。很多人之所以常常固執己見,是因為認知水平不足導致的觀念落差。


而認知問題不在於新潮還是落伍,也與學歷和知識儲備無關,反而在於是否具備現代文明的基本常識,以及用這些常識對固有偏見的自我糾正。

在西方這些最基本的常識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政治、經濟、哲學、科學等為基礎的教育,重在培養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然而,這一方面的教育我們長期缺失,這才是導致認知不足,三觀不合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