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朋友圈」

“永別了!朋友圈”

01

朋友的朋友小Z失聯了。

“你怎麼知道他是失聯了?”

他們的關係我知道,是很好的哥們。雖然不在一個城市工作,但是有什麼開心事煩惱事都會想到找對方分享,若是去彼此的城市辦事,則一定會聚聚。

想到最近有個朋友小H,關閉一切聯繫通道,決定一個人去寺廟閉關半年。我開玩笑地說:"會不會是也閉關了,或者出家了。”

“不知道,最近的一條朋友圈是一個多月前發的,寫的是'永別了!朋友圈’,要不是最近工作太忙,我都打算請假去找他了。”朋友一臉惆悵。

我記得小H“閉關”前在朋友圈發的是:閉關了,不再關注朋友圈,有事半年後再說。

以“宣言”的形式與“朋友圈”做如此隆重的告別,一個虛擬的社交圈竟已經成人們“出世還俗”的門檻了嗎?

我不是小Z,也不是小H,我不清楚他們是怎麼想的,也許碰到不如意的事了,也許對虛擬社交失望了,總之,他們要與朋友圈作暫時或永久的分別。

朋友圈裡,有親人,有朋友,有領導,有陌生人;有新聞,有美食,有美景;有豪言壯語,有落寞心情,有碎碎念;……

在虛擬社交裡,我們可以選擇積極參與,也可以選擇岸上旁觀;可以流連其間,也可以偶爾去逛。

朋友圈承載著真實的喜怒哀樂,牽扯著一眾人的神經,說是虛擬的社交圈,實際上還是人際生活,只不過體驗與互動的形式變了。

虛擬世界裡,正負能量皆有,積極信息可以給我們提供正能量,消極信息可以提醒我們規避負能量。

偶爾去下挺好的。終日沉浸其中,做一個低頭族,或者完全排斥,成為一個與時代脫軌的人,則都相對極端,大可不必。

“永別了!朋友圈”

02

我曾經有個虛擬世界的朋友,名叫妮兒。

那些年QQ很火,同時火的還有其周邊產品,比如QQ秀,QQ空間等。很多人特迷QQ秀,常常買來把窗口形象裝扮得美美的,我也是其中一員。

無奈,當時還是學生黨,囊中羞澀。無意中,在某寶發現有賣QQ秀購物券的,折扣很低。

搜索到一家小店,剛開沒多久,只賣這一樣物品。很好奇為什麼折扣可以做到如此低,就與店主攀談,店主就是妮兒。

她說自己是學生,男朋友是學程序的,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優惠購買券的方式。

我說我也是學生,喜歡玩QQ秀,但沒錢啊,所以就找到她這了。

都是學生,有著共同的話題,聊著聊著,竟很投機。

到後來,她給我衝了很多購物券,竟然堅持不收錢,但我堅持要給。

她說自己開網店就是覺得好玩,沒打算靠這個掙錢,如果我給她錢,她就生氣了。

我說:“管你要不要,反正我得給。”然後,直接找了鏈接拍下。

她見我支付了,就說:“真是拿你沒辦法,我就不點‘賣家發貨’,看你怎麼把錢給我?哈哈”

就這樣,我們成了虛擬世界裡的好朋友。

後來,她手把手把衝券的方法教給我。我也和她一樣,在網上做起QQ秀購物券交易,同時代購秀。

那些年,QQ秀商城消費排行榜上,我倆經常佔據著第一第二的位置,引來一眾迷妹迷弟的追捧。

有一天,我通過QQ聯繫她,發現簽名換成了“已棄用,若是再上線,我就不是人!”本以為是開玩笑的,打開店鋪,看到商品已下架,“聯繫賣家”呈灰色狀態,便知道不是說笑的。

我推測她應該是在虛擬的世界裡受到傷害了。她是個單純的女孩,但越是單純的人,受到傷害後,痛感就會越深。

留了言,問怎麼回事,是不是遇到不開心的事了,一直沒有得到回覆。

過段時間,再打開,簽名仍是沒變。

再過段時間,仍是如此。

有時我會懷疑,我和妮兒在虛擬世界裡的友情是否真的發生過?

因為她與虛擬世界的決別,那些記憶中的碎片怎麼回味都似一個虛無縹緲的夢。

至今,我還會常常想起妮兒,想起一起開店、聊天的那些美好時光。

我和她聯通,只差一個她上線的距離,而這短短的幾秒種似乎被凍結在時空裡,不知道歷經多久才能融解。

須臾之間,此去經年。

虛擬的世界裡亦有真心實意和綿綿牽掛,勸君決別時三思。

“永別了!朋友圈”

03

曾經在《讀者》上看過一個標題為“人生無望”的搞笑段子,如下:

晚上自拍30張照片,刪了20張,修圖5張,最終在朋友圈上傳一張。半天沒人點“贊”,終於出現一條評論,也沒說漂亮,於是刪掉照片,覺得自己整個人生已經完了。

記得當時笑到肚子疼,還轉發了朋友圈。

現在再看這則段子,你會發現,搞笑的文字裡反映的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實:很多人都希望從朋友圈裡得到讚美褒獎,收穫開心快樂,一旦不能實現,則傷心落寞。

隨便調查了身邊幾個朋友:在哪一刻?你想關掉朋友圈。

軍說,一天下來,發現工作沒做好,待辦事項沒辦好,盡在朋友圈瞎逛悠了,消耗了太多時間,這樣的時候,想關掉朋友圈。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軍和晴的問題都在自身,“朋友圈”說話引誘你了嗎?“朋友圈”拉著你的手讓你滑動屏幕了嗎?說白了,是個人控制力差,自律不足,怪不得“朋友圈”。

玫的問題,實際上是沒經營好夫妻感情,老公不願意回覆信息,打敗她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她自己。

朋友圈就是一個虛擬的平臺,你喜也好,悲也好,它都不應該擔責。

有過的不是“朋友圈”,而是我們自己——我們本身的不足、我們與人互動的方式、我們內在的心態。

04

有人可能會說,我沒有怪罪“朋友圈”,但我就是想與它告別了,我要閉關,就是要閉關,不可以嗎?

中國道家哲學思想中有這麼一句話: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如果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沒有調整好心態,就算是發一條宣言,關掉朋友圈,甚至把手機也停掉,心神依舊是浮躁,難得平靜。

真正的隱者,是什麼都不需說,也無需做,在繁華鬧市裡,在煙火凡塵中,向內行走,日趨寧靜祥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