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朋友圈”

“永别了!朋友圈”

01

朋友的朋友小Z失联了。

“你怎么知道他是失联了?”

他们的关系我知道,是很好的哥们。虽然不在一个城市工作,但是有什么开心事烦恼事都会想到找对方分享,若是去彼此的城市办事,则一定会聚聚。

想到最近有个朋友小H,关闭一切联系通道,决定一个人去寺庙闭关半年。我开玩笑地说:"会不会是也闭关了,或者出家了。”

“不知道,最近的一条朋友圈是一个多月前发的,写的是'永别了!朋友圈’,要不是最近工作太忙,我都打算请假去找他了。”朋友一脸惆怅。

我记得小H“闭关”前在朋友圈发的是:闭关了,不再关注朋友圈,有事半年后再说。

以“宣言”的形式与“朋友圈”做如此隆重的告别,一个虚拟的社交圈竟已经成人们“出世还俗”的门槛了吗?

我不是小Z,也不是小H,我不清楚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碰到不如意的事了,也许对虚拟社交失望了,总之,他们要与朋友圈作暂时或永久的分别。

朋友圈里,有亲人,有朋友,有领导,有陌生人;有新闻,有美食,有美景;有豪言壮语,有落寞心情,有碎碎念;……

在虚拟社交里,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参与,也可以选择岸上旁观;可以流连其间,也可以偶尔去逛。

朋友圈承载着真实的喜怒哀乐,牵扯着一众人的神经,说是虚拟的社交圈,实际上还是人际生活,只不过体验与互动的形式变了。

虚拟世界里,正负能量皆有,积极信息可以给我们提供正能量,消极信息可以提醒我们规避负能量。

偶尔去下挺好的。终日沉浸其中,做一个低头族,或者完全排斥,成为一个与时代脱轨的人,则都相对极端,大可不必。

“永别了!朋友圈”

02

我曾经有个虚拟世界的朋友,名叫妮儿。

那些年QQ很火,同时火的还有其周边产品,比如QQ秀,QQ空间等。很多人特迷QQ秀,常常买来把窗口形象装扮得美美的,我也是其中一员。

无奈,当时还是学生党,囊中羞涩。无意中,在某宝发现有卖QQ秀购物券的,折扣很低。

搜索到一家小店,刚开没多久,只卖这一样物品。很好奇为什么折扣可以做到如此低,就与店主攀谈,店主就是妮儿。

她说自己是学生,男朋友是学程序的,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优惠购买券的方式。

我说我也是学生,喜欢玩QQ秀,但没钱啊,所以就找到她这了。

都是学生,有着共同的话题,聊着聊着,竟很投机。

到后来,她给我冲了很多购物券,竟然坚持不收钱,但我坚持要给。

她说自己开网店就是觉得好玩,没打算靠这个挣钱,如果我给她钱,她就生气了。

我说:“管你要不要,反正我得给。”然后,直接找了链接拍下。

她见我支付了,就说:“真是拿你没办法,我就不点‘卖家发货’,看你怎么把钱给我?哈哈”

就这样,我们成了虚拟世界里的好朋友。

后来,她手把手把冲券的方法教给我。我也和她一样,在网上做起QQ秀购物券交易,同时代购秀。

那些年,QQ秀商城消费排行榜上,我俩经常占据着第一第二的位置,引来一众迷妹迷弟的追捧。

有一天,我通过QQ联系她,发现签名换成了“已弃用,若是再上线,我就不是人!”本以为是开玩笑的,打开店铺,看到商品已下架,“联系卖家”呈灰色状态,便知道不是说笑的。

我推测她应该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受到伤害了。她是个单纯的女孩,但越是单纯的人,受到伤害后,痛感就会越深。

留了言,问怎么回事,是不是遇到不开心的事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过段时间,再打开,签名仍是没变。

再过段时间,仍是如此。

有时我会怀疑,我和妮儿在虚拟世界里的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

因为她与虚拟世界的决别,那些记忆中的碎片怎么回味都似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至今,我还会常常想起妮儿,想起一起开店、聊天的那些美好时光。

我和她联通,只差一个她上线的距离,而这短短的几秒种似乎被冻结在时空里,不知道历经多久才能融解。

须臾之间,此去经年。

虚拟的世界里亦有真心实意和绵绵牵挂,劝君决别时三思。

“永别了!朋友圈”

03

曾经在《读者》上看过一个标题为“人生无望”的搞笑段子,如下:

晚上自拍30张照片,删了20张,修图5张,最终在朋友圈上传一张。半天没人点“赞”,终于出现一条评论,也没说漂亮,于是删掉照片,觉得自己整个人生已经完了。

记得当时笑到肚子疼,还转发了朋友圈。

现在再看这则段子,你会发现,搞笑的文字里反映的是一个很严肃的事实:很多人都希望从朋友圈里得到赞美褒奖,收获开心快乐,一旦不能实现,则伤心落寞。

随便调查了身边几个朋友:在哪一刻?你想关掉朋友圈。

军说,一天下来,发现工作没做好,待办事项没办好,尽在朋友圈瞎逛悠了,消耗了太多时间,这样的时候,想关掉朋友圈。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军和晴的问题都在自身,“朋友圈”说话引诱你了吗?“朋友圈”拉着你的手让你滑动屏幕了吗?说白了,是个人控制力差,自律不足,怪不得“朋友圈”。

玫的问题,实际上是没经营好夫妻感情,老公不愿意回复信息,打败她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她自己。

朋友圈就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你喜也好,悲也好,它都不应该担责。

有过的不是“朋友圈”,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本身的不足、我们与人互动的方式、我们内在的心态。

04

有人可能会说,我没有怪罪“朋友圈”,但我就是想与它告别了,我要闭关,就是要闭关,不可以吗?

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如果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没有调整好心态,就算是发一条宣言,关掉朋友圈,甚至把手机也停掉,心神依旧是浮躁,难得平静。

真正的隐者,是什么都不需说,也无需做,在繁华闹市里,在烟火凡尘中,向内行走,日趋宁静祥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