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野史: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

周室三母,即周王室的三位賢母——文王父王季之母太姜;文王之母太任;武王之母太姒。太姜。姜姓,有呂氏之女,太王古公亶父之妃。太任,任姓,摯國任姓的仲女,王季之妻,文王之母。太姒,姒姓,莘國之女,文王正妃,生武王。


周代野史: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

周本來是西戎的一個小國,後來竟代殷而有天下。這固然與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的奮發圖強、文治武功有關,但周室三母的功勞也是不可忽視的。

太姜

太姜,有呂氏的女兒,姜姓,古公亶父娶其為妃,生太伯、伯雍、王季。太姜貞純婉順·嚴格遵循當時的道德準則,很少有過失。古公亶父,原來居住在豳地沮水、漆水的水濱,鑑於此處較為偏僻,又一再受到戎族、狄族的騷擾和侵逼,古公亶父打算率族東遷,特地就此事徵詢太姜的意見。太姜就東遷的利害得失一一予以陳述。她認為東遷得大於失,利大於弊,認為要有所發展,就要佔有地利,強調地利之美者足以稱王,指出只有去邠逾梁,才能使戎狄誠服,堅決支持其夫佔公亶父率眾東遷。

周代野史: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

古公亶父遷至岐山下,建築城廓,設置官吏,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以威服強敵昆夷,以德感化虞、芮二君,使周逐漸強大起來。這些都有太姜的功勞。

太姜提倡德教,認為治理國家應以德教為本,因此,周地民風淳樸。虞國、芮國兩國國君,互相爭奪田地,長期得不到解決,這兩人一同來周謁見古公亶父。兩國國君一踏進周國的國境,只見耕田的人相互讓田界,行路的人相互讓路;等到進入周國城鎮,只見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不再負重;到了王宮,只見士讓大夫,大夫讓卿。人們很有教養,很有禮貌。虞、芮兩國國君很受教育,相互激勵說:“我們是小人,不能進入具有君子風度的國家。”於是虞、芮兩國國君相互謙讓,決定把兩國所爭奪的田作為頫田而離週迴國。消息傳開,先後有四十多個國家歸附周國。由此可見德教所產生的巨大的政治作用,以及太姜非凡的才智與高尚的品質。即使像古公亶父這樣英明的君主,籌劃謀略,制定國策,也要向太姜詢問。太姜也深知佔公亶父的仁恕,堅信他一定能推己及人,施恩澤於百姓,使百姓能安居樂業,並樂於為王室效命。

太任

太任,摯國任姓的仲女,王季娶為妃。太任的性格,端莊嫻靜,忠誠莊重,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能與道德的準則相符。

周代野史: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

她非常重視胎教。在懷孕期間,兩隻眼睛不看壞的顏色,兩隻耳朵不聽壞的聲音,口不說傲慢的話語,能用胎教生下文王。

據傳,文王出生時,曾有不同尋常的吉祥的徵兆出現過。有一隻紅色的鳥銜著一封紅色的信簡飛到豐城,停在周昌出生時房間的窗戶上。信簡上寫著:“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吉,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不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他的祖父古公亶父看後,高興地說:“我周國一定有振興國家、大有作為的人物出現,恐怕就是這個剛出世不久的昌啊!”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事實上是不可能實有其事的。文王出生後,天性聰穎,智力過人,太任教他,他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一而識百。當然,這與太任的善教是很有關係的。古人認為,如果婦女在妊娠期間,應側著身子睡覺,應斜著身子坐著,眼睛不看亂七八糟的顏色,耳朵不聽淫蕩的聲音,夜晚請樂師朗誦詩歌,講正事,那麼,生下來的子女就容貌端正,才能和品德過人。太任在懷文王的時候,對於自己的所感就採取了極為慎重的態度,因為她深刻地認識到感於善就善,感於惡就惡,嬰兒生下來之所以和自己的父母相像,就是由於胎兒對所接觸的母體有感,所以嬰兒的容貌、聲音便與父母相似。可以說,文王的母親太任早在幾千年前就對胎教很有研究了。

正因為周昌出生時有聖瑞出現,古公直父認為自己的孫子周昌將來一定是非凡之人,所以想傳位給他的第三個兒子——姬昌的父親王季。王季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知道父親想立自己的兄弟為世子,以便將來能傳給侄子姬昌,於是兄弟二人便逃到了荊蠻的地方。古公宜父逝世後,王季繼位。在太任的輔佐下,王季遵循古公宜父的遺訓,勤政愛民,廣行仁義,諸侯歸順,天下大治。所以《詩經·大雅·大明》便用以下詩句歌頌太任:“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日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太姒

太姒,有莘氏之女,姒姓,周文王的妻子,武王的母親,又稱“文母”。

周代野史: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

太姒性格仁慈,明辨是非,文王很敬佩她的人品和德行。在結婚的時候,文王命令人在渭水上架設浮橋,橋下用新造成的船隻一個接一個地排列著,船的上面再鋪上木板,以便通行。估計前往莘國迎親的車隊將要回到渭水,文王也就帶著自己的隨從乘車來到渭水,並渡過渭水去親迎太姒的到來。迎親的車隊出現了,文王一見,馬上帶著車騎迎了上去,熱情歡迎太姒,與太姒並駕回到王宮。

太姒嫁給文王以後,仰慕祖母太姜、婆母太任的品德,把自己兩位德高望重、在國人的心目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前輩作為楷模,自己有與太姜、太任相同或相近的品德就努力使它得以發揚光大,自己有不及太姜、太任的地方就想方設法予以彌補。雖貴為王妃,但嚴於律己,夙興夜寐,旦夕勤勞,對婆母,對丈夫,都恪守婦道,從來也不以王妃的身份出現,更不以王妃的地位和權勢去壓人。

太姒又號稱“文母”。文王主要理政治外,太姒主要理家治內。文王繼承祖父古公亶父、父親王季的事業,勵精圖治,明德修政,國勢一天比一天強盛。

鑑於周的崛起與日益強大,鑑於姬昌逐漸成為西方各諸侯國的首領和霸主,殷紂王感到對自己的統治地位、對殷商政權的威脅太大,加之崇侯虎又向殷紂王進讒言,說西伯姬昌積善累德,加強道德修養,政治清明,且以德服人,諸侯嚮往,天下歸心。如果不除掉西伯姬昌,將來必定是殷的大禍害。殷紂王本來就對西伯姬昌懷有戒心,聽了崇侯虎的讒言,心想即使不將西伯姬昌殺掉,也要將他關押起來,使他失去人身自由,於是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姬伯囚禁於羑里。

文王被囚,太姒心如火焚,擔心文王會進一步受到殷紂王的迫害,更擔心會遭到殷紂王的毒手。她忘不了長子伯邑考為人質於殷,竟被殷紂王活活烹死。惡運會不會降臨到自己丈夫的身上,她一方面叮囑太子發管好國事,一方面求助於文王的好友散宜生、閎夭等人,希望能想出一個營救文王的萬全之策。閎夭於是尋到了有莘國的美女,驪戎的赤鬣、縞身、目如黃金的文馬,有熊國的三十六匹駿馬和其他的珍奇寶物,收買並通過殷紂王的寵臣費仲而獻給紂王,紂王分外高興,他說:“僅憑有莘國的美女,就可以釋放西伯姬昌了,況且有這麼多寶物啊!”於是立即釋放西伯姬昌,並賜給姬昌弓箭斧鉞,讓西伯姬昌有討伐諸侯的權力,還告訴姬昌:“陷害你姬昌的是崇侯虎。”

文王獲釋,告辭了商紂王,日夜兼程,風塵僕僕地趕回岐山。看到自己的丈夫獲釋歸來,太姒激動得熱淚盈眶。她感謝散宜生、閎天等人對文王的忠誠,感謝他們為營救文王出獄所做的貢獻。

文王回岐山後,在太姒的參與下,繼續施仁政,行善事,以德使諸侯歸附。因紂王賜給他征伐諸侯的權力,先後伐犬戎、滅密須(今甘肅省靈臺縣西)、耆(今山西省壺關縣西南)、沁(今河南省沁陽西北)、崇(今河南省嵩縣北)等國,並從岐山遷都豐邑(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灃水西岸)。

太姒生了十個兒子。長子伯邑考,為質於殷,被紂王烹殺。次子發,後繼父即王位,並伐紂而有天下。三子旦即周公,後輔佐成王。四子鮮,封於管。五子度,封於蔡。六子振鐸,封於曹。七子武,封於霍。八子處,封於成。九子封,封於康。十子載,封於聃。太姒教誨十個兒子,從呱呱而啼的時候起一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從來也不許他們接觸邪門歪道的事。等到他們長大了,文王接著教育他們。正因為文王、太姒的教育有方,武王才能成為替天行道、弔民伐罪的有道之君,周公才能成為有王佐之才的賢臣。

太王、王季、文王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主,太姜、太任、太姒是有才有德能輔佐丈夫成就大事業的賢妃。在周王朝崛起的過程中,她們的業績同樣是永垂青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