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產,而現在僅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提到化肥,千百年來,不管是在亞洲還是歐洲,生物糞肥才是主要的肥料。而現在經常見的化學肥料,追溯起源的話,要到1828年,德國科學家維勒,他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不過當時人們並沒有覺得這東西和肥料有半毛錢關係。尿素作為化肥投放市場,那又是50多年以後的事了。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至於說世界上第一種化學肥料,就要讓渡於1938年的英國科學家勞斯了,他用硫酸處理磷礦石,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種化肥。之後,氮肥、鉀肥陸續被髮明,直到1950年代,作為現代常見的農資產品的化肥,才得以大規模的使用。根據統計,現代農業增產措施裡,化肥的比重作用佔了30%。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從化肥被使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化肥工業從無到有,現在全球的農業生產幾乎已經離不開化肥的加持,農業也因為化肥的出現產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那些不依賴化肥的傳統農業只能偶爾出現在農民自家的小院裡了。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不過有利就有弊,化肥帶來的增產增加了收益,當人們追求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形成了對化肥的依賴。一旦化肥增產的效果達不到目標,人們就開始增加了化肥的施用量。根據一份數年前的統計數據,在2010年時候,全國化肥施用量除了黑龍江、貴州、青海、西藏和甘肅5省的化肥施用量在每公頃225公斤警戒線一下,其他省市全部超過這個數,甚至前幾名都已經超過了每公頃500公斤。預計到了2020年,前四名廣東、福建、北京和天津將會超過每公頃600公斤,全國平均施用量也會超過500公斤。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如此高的化肥施用量,化肥的流失也就成為了必然,汙染也就離的不遠了。化肥並不是施加越多越好,當施用量過大之後,土壤的微環境就會因此而改變,使得土壤沒有了活性,徹底成為一攤死土。有些農民認為自己的土地不用化肥根本長不出來像樣的莊稼,其實並不是土地的問題,而是人為造成的。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化肥,這個曾經給農業和農民無限希望的寶貝,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土地鴉片”。隨著化肥用量的不斷增加,增產效果好像停止了,或者不升反降。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數據顯示,施加化肥對於農業增產的比例正在降低,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數據,那時候每公斤的化肥可以達成1:20的增產,而到了21世紀的前十年,增產比例卻僅僅為1:5,而化肥的施用量卻從80年代的每公頃40公斤提高到了每公頃400公斤。投入增加了10倍,不考慮物價的情況下,收益卻下降了。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農業其實除了水和空氣外,最重要的三大要素還剩土地,絕大多數的營養物質都是靠土壤提供的,而土壤依賴的主要營養來自於在土壤裡存活的數萬甚至數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把農作物生長代謝出來的和無用的無機質和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機質。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原本土壤的微生物沒有出現飽和的時候,總是有缺口,且處於飢餓狀態,但是人為的施加化肥,給了土壤微生物一個增長的空間,讓一部分微生物得以迅速的成長起來,這樣久而久之,土壤的微生物循環被打破,原有的生物鏈平衡也不復存在,原本能均衡提供植物養分的微生物結構變得單一。

1980年代用化肥能有20倍增产,而现在仅为1:5,是遇到了假化肥?

如此下去,短缺的微生物元素將會更加短缺,繁殖過量的元素將會更加過量。但土壤需要的是滿足農作物生長不同時期的全營養化肥,但化肥給不了這樣的答案,也就無法產生出,或者模擬自然土壤營養,化肥從拯救農業生產的靈丹妙藥,變身“土地鴉片”,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