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是“草包”還是“明主”?拋開成敗,這樣解讀就能找到答案

​劉禪可以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中國歷史上,大家對於皇帝的印象基本都只是好壞平庸之分。

仁德愛民的皇帝可以在歷史上收穫好名聲,殘暴無德的皇帝則會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至於大多數的平庸帝王,也就成為了歷史上的塵埃,被人所遺忘。可是劉禪卻是不一樣,他沒有好的名聲,也沒有壞的名聲,但是他又是那麼的婦孺皆知,劉禪給大多數的印象,就是一個字——

劉禪是“草包”還是“明主”?拋開成敗,這樣解讀就能找到答案

劉禪在歷史上的身份特殊,主要是特殊在他的愚笨上,好皇帝不多,壞皇帝很多,但是笨蛋皇帝,或者說草包皇帝,就劉禪這一家了。劉禪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為他有一個好父親:劉備在人到中年的時候,還只是一個混跡在社會下層的販夫走卒,不過通過自己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蜀地掙下了一份足以傳之後世的家業,那就是皇帝的位置。

劉禪生在戰亂,也長在戰亂,甚至在他還不知曉世事的時候,就已經在戰亂中從生死關頭闖過了一遭,如果按照現代科學的說法,劉禪在這種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活中成長,在身心發育的時候,可能因為營養跟不上,所以才會這麼的愚笨。不管怎麼說,劉禪在歷史上一直是受到“愚笨”這樣的看法的。

不過也有人表達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劉禪並不愚笨,他的愚笨只是後來為了保護自己而故意的偽裝。秉承劉嬋不愚笨的觀點,是基於這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的位置。我們都知道在諸葛亮的生前,他一直都是蜀國的丞相,也掌握著蜀國所有的軍政大權。

很多人認為劉禪沒有權利慾,在劉禪在位的時候,一切的軍國大事都是抉擇在諸葛亮手裡,而劉禪在位的時候,絲毫都沒有掌握著本該屬於他的皇權。在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他給了諸葛亮一個很重要的權利,那就是如果劉禪可以輔佐的話,諸葛亮就盡力輔佐,如果劉禪不可以輔佐的話,諸葛亮就可以廢除了劉禪,而自己選擇自立。

劉禪是“草包”還是“明主”?拋開成敗,這樣解讀就能找到答案

劉備的臨終託付是盡人皆知的,所以對於劉禪來說,勢必是很有壓力,因此他只有裝聾作啞,弄痴弄愚,什麼都不做,才有可能不去做錯,這也是劉禪保住自己皇位的無奈之舉。所以在諸葛亮死後,空懸的丞相位置就成了劉禪的眼中釘,就直接給廢除了,這也成為了劉禪在位的功績之一。要知道在古代歷史上,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羈絆一直是一個調和不好的矛盾,而能夠在這個問題上取得成效的,又怎麼能是愚笨的皇帝呢?

如果說劉禪廢除了丞相的位置就說明他並不平庸的話,那麼這樣的說法是有些牽強附會。雖然能夠想辦法趁著諸葛亮去世,把皇權奪回到自己的手中。但是這樣的操作也不是劉禪獨創的,因為同時期的曹丕也已經廢除了丞相的位置,倒不如說是劉禪在仿造曹丕的做法。

退一步說,劉禪廢除丞相,也有一種說法是,在諸葛亮死後,蜀國根本就沒有其他人能夠有資格坐上這個位置,劉禪只是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功績,所以才廢除了丞相的位置。

不過不管是哪一個原因,僅僅憑藉著廢除丞相,就認為劉禪其實還是有政治手腕的,那就未免有些過於穿鑿。劉禪在位期間,對於皇權也並不是那麼牢固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身邊的宦官亂政,以至於皇權的壟斷,倒成了奸邪小人的便利之處,下面的大臣也無力和這些宦官做爭鬥。所以說劉禪的廢除丞相,真的是給蜀國帶來了好處嗎?

也有人說,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劉禪一個人支撐了蜀國長達三十年,如果是一個沒有能力的皇帝,又怎麼能做到這樣的成就呢?劉禪的確是在諸葛亮死後,撐了三十年才被魏國所滅,但是如果說這可以算作劉禪的功績,那也是要值得商討的。因為劉禪之所以能夠撐三十年之久,只是因為魏國沒有在這個時間段選擇進攻蜀國。

劉禪是“草包”還是“明主”?拋開成敗,這樣解讀就能找到答案

蜀國所處的地方,一直不是魏國首選的目標。但是到了公元263年,魏國大舉進攻蜀國,主將是鍾會領軍,而副將是鄧艾領軍,蜀國對於這一次的進攻卻絲毫不在意,因為蜀國憑藉著天然的地利,根本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蜀國的統帥姜維也算是半個諸葛亮一樣的人物,所以雖然魏國動用了十萬多人的軍隊,姜維卻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拒敵在劍閣之外。

不過讓姜維沒有想到的是,鍾會的大軍可以抵擋住,但是鄧艾卻兵出奇招,從陰平道直接就到了成都城外,當時劉禪聽說魏國的軍隊到了城外,竟然絲毫不猶豫的開城投降,自己還下令給姜維等人不準再抵抗,氣的軍士們拔刀砍石,姜維也是無可奈何。

按照當時的清情形,魏國十數萬人在外,每日的軍馬糧草都是巨大的消耗,姜維在劍閣已經牽制了鍾會的軍隊停足不前,鄧艾雖然是出了奇兵,可是卻沒有任何魏國的軍隊可以接應,尤其說是鄧艾打到了城都城外,倒不如說是鄧艾陷入了蜀國的腹地之中,倘若劉禪能夠出兵抗爭,哪怕就是不抗爭,只是拒城而守,那麼等到四方的蜀兵來救,鄧艾只能是束手就擒而已。劉禪所謂的堅持了三十年不滅國,在魏國伐蜀時的卻是醜態畢露,做了蜀漢亡國的最大的罪人。除了劉禪,又安能再找到其他皇帝能夠如此愚笨?

劉禪是“草包”還是“明主”?拋開成敗,這樣解讀就能找到答案

劉禪在亡國之後,被送到魏國,在那裡發生了一個千古流傳的典故——“樂不思蜀”。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下場多是悲慘的,可是劉禪卻不一樣,他沒有做任何抵抗就開城投降,讓魏國上下很是驚喜,所以對他的待遇也算很客氣。在魏國宮廷,有一次司馬昭舉辦酒宴招待劉禪,在席間司馬昭突然詢問劉禪:“這裡和蜀地比起來,哪個好些呢?”劉禪接口答道:“

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的樂不思蜀讓後人覺得可笑又憤慨,劉備和諸葛亮苦心經營的事業,在劉禪的眼中竟然是如此的一文不值。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說是劉禪之所以能夠如此的荒唐,正是他故意為之,當時蜀國雖滅,可是人心未滅,畢竟漢家江山延續了幾百年,而蜀漢的正統性就在於它是漢室的延續,劉禪再怎麼平庸,也是具有非常大的號召力,這是令司馬昭十分忌憚的。蜀國的君臣都在魏國,正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果劉禪表示出對蜀國的顧念之情,那麼可能就會連累到身後的若干舊臣,只有裝出一副對蜀國毫不在乎的心態,才可以哄騙過司馬昭,保住這些人的性命。

如果真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解讀劉禪的樂不思蜀,倒也不失為有那麼幾分道理,可是魏國對於蜀國投降過來的人,真的是具有殺心嗎?在鄧艾招降蜀國臣民的時候,就已經是約法三章,不會對他們進行清算,雖然後來鄧艾身死,姜維夥同鍾會進行叛亂,在亂軍之中,蜀國的臣民被殺了不少,可這都不算作是魏國進行的清算。到了叛亂平息後,蜀國的大臣到了魏國不但被授予了官職,而且不限制任何的人身自由。如果說魏國真的對蜀國君臣有殺心,又豈能是劉禪一句裝傻充愣所能改變的。

劉禪是“草包”還是“明主”?拋開成敗,這樣解讀就能找到答案

劉禪在魏國的行狀,又豈是一時一刻的臨場反應,在蜀國做皇帝的時候,劉禪就整日沉溺於鶯歌燕舞,對於政事不聞不問,心中全無半點江山社稷的圖謀,不然的話,也不會在鄧艾突臨城下時,不做任何抵抗就開城投降了。劉禪要的只是自己的榮華富貴,不願意拿身家性命做任何的賭注,一個如此的君王,怎麼能指望他還去顧念別人的生死。

如果劉禪真有那麼幾分顧念臣下的生死,當初開城門的時候,就應該能想到前線將士的皚皚白骨,想到那些為了打拼下蜀國所獻出生命的父輩們,劉禪從做出“獻蜀國保榮華”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被證明是個極度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人樂不思蜀又能有什麼奇怪的呢?歷史已經給劉禪一個蓋棺定論,他的一生本來就應該活成勵精圖治的君王,卻在聲色犬馬中把父輩的心血給付之一空,然後又斷送了蜀國將領們,光復漢室的夢想。

劉禪算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在天下人都願意漢家再起榮光時,在蜀地這樣的天險穩若磐石時,在堪比諸葛亮的姜維又扛起北伐的大業時,在一切的事情都向著劉備和諸葛亮所謀劃的天下大計穩步發展時,卻敗壞在了一個劉阿斗的手裡,這種荒唐愚笨的皇帝,實在是不值得為他做任何的辯解,因為他已經被刻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