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文丨曹鏡明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關於秦始皇系列第六篇,在正式開始本篇論述之前,分享前五篇:

1)

2)

3)

4)

5)

本篇論述可以算是第五篇內容的延伸,為避免內容上的同質性,建議在閱讀前先閱讀一遍《秦始皇沒修完長城,倒修成一幅枷鎖,讓種族文明陷入生物悖論》部分內容不再詳述,主要探討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一個問題!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千古一帝的真正價值

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千古一帝”並不是秦始皇的“必然價值”,什麼意思?是由於文明的演變需要一個“始皇”,而“嬴政”通過個人的才華和努力成為了“始皇”!秦始皇的出現是必然的,這裡面涉及到一個“能力”和“價值”的問題;“能力”是“獨立”在“個體”而“體現”的;“價值”是“依託”在“規律”而“顯現”的;可能有些繞嘴,舉個例子:

當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出現總經理崗位空缺,變現全社會發出招聘啟事;而在眾多應聘者中“嬴政”成功脫引而出,競聘成功。


這家企業就是“物種”,“發展”就是“文明演變”,“總經理”崗位就是“皇帝”,而“嬴政”就是第一個擔任“皇帝”的人;僅此而已!

注意是先有“企業”,後有“發展”,接著才出現“崗位空缺”,最後“嬴政”成功“上位”。故而,從“文明演變的客觀規律”來看“大一統”並不是“秦始皇的必然價值”;什麼意思?

沒有“秦始皇”也一定會實現“大一統”!“大一統”不是“秦始皇”的“必然價值”

也就是說:“嬴政”能成為“秦始皇”是通過自己的“才華努力”;當“嬴政”成為“秦始皇”之後的所作所為,才是“價值功績”之所在!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同樣是上述招聘的例子:一個人能夠成功應聘,在應聘之前絕不存在什麼價值,僅是企業“綜合利弊”得出的結果;而當這個人應聘之後的所作所為,也就是說,將企業管理經營的如何,才是“價值”之所在!

這是順序,更是秩序,絕不可顛倒;而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很多人都沒有這個“秩序”概念,顛倒的顛倒,混淆的混淆;對待人物的評價張口就來,毫無“定位”,這個是嚴重的“失實”!甭管這個判斷是否正確,至少判斷者的邏輯一定要自成體系,具備相應的只是儲備,而不是人云亦云,輕易的被洗腦。

“才華努力”以及“綜合利弊”是需要畫上引號的兩個詞語:

才華努力:既是個人,又是量變引起質變;嬴政之所以能成為秦始皇,一方面是自身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是祖上的積累;從秦穆公商鞅變法開始;就跟古代農戶之家,舉幾代家財才有資格讓孩子讀書,至於能不能成為秀才是個人因素;

綜合利弊:文明演變是依附客觀存在而生,故不存在主觀上的綜合利弊;這裡的綜合利弊是指“物競天擇”的“生存發展”,通過自然界通用的法則來決出勝負;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只有時勢能造出英雄

根據上述內容,不難分許出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英雄”和“時勢”的關係,就如同“企業”和“個人”的關係;只有企業需要一個怎樣的人時,你才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也有很多人在進行創業呢啊!這就屬於抬槓啦!這裡“企業”的概念就是“種族”的概念,除非“英雄不是人”不然絕逃不出“文明演變”的規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這個道理:人是種族,天地是自然環境,道是文明演變,自然是順其自然!

人類依據自然環境而生存,故而自然環境決定文化屬性,也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相對應的也有“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海洋文明”等等;那什麼是道呢?道是“文明演變”的“規律”

,萬變不離其中;至於個體意識又該如何與客觀規律相處呢?答:順其自然,也就是道法自然!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很多古人不能理解這點,總以為自己能夠如何如何;即便是今人也是如此,動不動就想改變世界;啟知:

文明的演變自成規律,沒人能摻和其中;很多自以為的出格之舉,不過是班門弄斧而已!真正的規律早已身處至高的位置,看著你扮馬猴;

這是高度與格局的問題;一江春水一江濤,一山更比一山高;在未知的高度總會有種存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至於個人能力的體現就是在於如何成為棋盤上的“老將”,而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卒”;個人價值就是能否很好的勝任這個“角色”,如果能便安穩的傳承下去,如果不能就要讓位,讓有才能者出頭;

這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道理之所在;故而,也就只能時勢造出英雄!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格局決定的歷史高度

既然“皇帝”僅是企業的“總經理”,那麼在歷代“總經理”之中,總要弄出一些考評榜單來令員工八卦;估計首先出現的問題就是:哪位“總經理”的格局最大,成為諸任“總經理”的上線!

答案是“秦始皇”也僅能是“秦始皇”,這是他的“功績”,也是最大的“過錯”,讓歷任“皇帝”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然這個邏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錯誤的,不能將過錯全都怪在“古人”身上,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後世的“雄主不雄”!

這個既是“功績”,又是“過錯”的行為就是“整合修繕長城”;關於“長城”問題的分析,已經在《秦始皇沒修完長城,倒修成一幅枷鎖,讓種族文明陷入生物悖論》中探討的比較完善,在此就不再累述,引用結論如下:

秦始皇是迫於國家初定而不得不修繕整合的長城,被後世的君主拿來當做救世的良方,這是本質上的錯誤;或者說,即便是那些君主也並不會認同“長城”的“期待價值”,至於為何再要修建,是格局問題,希望可以保佑自己著一畝三分地上的平安;由此,從本質上來講,君主專制時代對於文明的發展來說,是沒有未來和希望的時代!

為何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上限?不是功績原因,是他建堵牆沒人撞開


自秦始皇修建長城開始,就將格局侷限在了中原地帶;隨後的唐宋時代雖有所突破,但未能“自毀長城”,成也如此,敗也如此,加深和外族的糾葛,還沒辦法理清;終於引起中原之禍,這是“修建長城”後的“歷史必然”!

終於,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原”(沒有貶低的意思,是當時朱元璋起義時的口號)在建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修繕長城”,緊接著封鎖海域,從片板不得下海到沿海地區人們內遷,無不標誌著“蜷縮”之態,此後更無“格局”一說!

故而從“帝王格局”上來說,“秦始皇”是歷任“皇帝”的上線,雖個別有所突破,但未能引起廣泛持久影響;再加上“朱元璋”的腰斬,讓“格局”一說無從談起!


作者自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