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貧窮的恐懼要比對富有的渴望,更能激發行動力

大家好,我是書留香。閒話少說,下面我們分享影響力的最後一個武器——稀缺原理。

物以稀為貴,這是一個常識。

稀缺原理認為,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要比對獲得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比如,投資中,我們對損失和收益的敏感度不同,對財富損失的痛苦要比等量財富增加的快樂要大。


對貧窮的恐懼要比對富有的渴望,更能激發行動力

稀缺原理也指出,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比如,收藏中,收藏家會認為一件有瑕疵的絕版錢幣價值更高。

由此可見,稀缺原理在我們確定事物價值時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自然地,順從專業人士就會利用稀缺原理,搞些獲利的小把戲。比如,我們常碰到的“清倉大甩賣”、“優惠大酬賓”,……都是運用稀缺原理,採取的“數量有限”、“最後期限”戰術,給顧客帶來緊迫感,誘使客戶購買。

稀缺原理何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原因有二:一是稀缺性原理鑽了我們思維捷徑上的一個漏洞——難於得到的東西,一般都要比能輕鬆得到的東西好。二是機會越來越少的話,我們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抱住既得利益的願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


對貧窮的恐懼要比對富有的渴望,更能激發行動力

心理逆反理論是稀缺原理的底層邏輯。根據這一理論,只要選擇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脅,保護自由的需求就會使我們想要它們(以及與其相關的商品和服務)的願望愈發強烈。

一樣東西遭到禁止而讓人覺得它更有價值,這種傾向不僅僅限於洗衣皂等消費品,也包括信息的獲取。當今時代,獲取、存儲和管理信息的能力越發影響財富和權力的分配。研究表明,某類信息遭到禁止之後,我們無一例外地更想得到這種信息,並對其給予較禁止之前更有利的評價。不是從眾比以前更渴望這些信息了,而是人們對得不到的信息變得更接受了、更包容了。

信息、溝通和知識都適用於稀缺原理。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看出,想讓信息變得更寶貴,不一定非要封殺他,只要把它弄成稀缺信息就行了。要是我們覺得沒法從別處獲得某條信息,我們就會認為信息更有說服力。獨家信息最能說服人。


對貧窮的恐懼要比對富有的渴望,更能激發行動力

稀缺原理有兩個最為適用的條件:

一是新出現的稀缺更使人覺得迫切。比如,社會學家已經確定,新出現的稀缺是造成國家政治動盪和暴亂的主要原因。一個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條件改善後,要是在短期內出現劇烈逆轉,最有可能爆發革命,走上革命道路的,往往是至少品嚐過了更美好生活的人。自由這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

到了手的自由,不經一戰是沒有人放棄的。這個道理家庭也是一樣。比如,父母隨隨便便許諾權利,設定規矩,有可能在無意之間給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後再想奪走這些自由的話,孩子必然會反抗不休。因為,管教前後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理強的孩子。

二是競爭、需求造成的供應稀缺更受到歡迎。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處於本能的身體反應。所以,碰到稀缺資源加競爭的魔鬼組合時,我們務必要小心謹慎。


對貧窮的恐懼要比對富有的渴望,更能激發行動力

面對稀缺壓力產生恰當的警覺還算容易,但根據警覺採取行動就難得多了。這是因為,稀缺會俘獲大腦。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當中。

既然認知過程抵擋不了我們面對稀缺的壓力所產生的情緒性反應。不妨把情緒高漲本身當成重要線索,傾聽來自內心的警告信號。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牢記這條信息,喜悅並非來自對稀缺商品的體驗,而來自對他的佔有。我們要思考,到底想要從這件東西里獲得什麼?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