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做人,懂得感恩最重要。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由心生。

心中裝得下多少恩,命裡就有多少福。


1

不忘滴水之恩

曾國藩28歲那年,第三次準備進京參加會試。

那時候,曾家日子過得並不寬裕。

為了償還前兩次上京的路費,幾乎掏空了家底。

眼看會試時間臨近,全家上下東拼西湊,只拿得出二十吊錢。

一旦錯過這次會試的機會,曾國藩便又要再等三年。

曾國藩的五舅得知此事,把家中唯一一頭牛拉到集市上賤賣。

然後連夜趕到曾家,送去賣牛得來的十二吊錢。

他對曾國藩說:“孩子,我只有這十二吊錢。

雖然不多,但加上那二十吊錢,也有三十二吊錢了。

省著點用,應該夠你上京去吧?”

這份樸實的恩情,令曾國藩感動得潸然淚下。

他暗暗發誓:來日出人頭地,必當湧泉相報!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入朝為官之後,曾國藩把朝廷撥給他的第一筆津貼,原封不動地寄回了老家。

一同寄回的家信中,他對這筆錢作出具體安排:

贈予五舅二百兩,若五舅執意不收,就請父親用這筆錢買上幾畝好田,再轉贈給五舅。

另外拿出二百兩,讓弟弟去買些實惠的東西,賙濟給貧苦的鄉鄰。

再撥出五十兩,捐給曾氏祠堂用於祭祀開銷,報答祖宗的庇佑。

曾國藩說:“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他只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這份深情厚誼。

後來曾國藩果然仕途順遂,官越做越大,傣祿也越來越多。

但他卻始終不忘五舅的恩情,每年都要將俸祿寄給五舅。

直到五舅去世後,依然不斷接濟五舅的後人。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2

常懷愧怍之心

曾國藩說:“大抵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

如自覺我已無愧無怍,但覺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嗇,則處處皆有戾氣相逢。

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常懷愧怍之意,就是心裡總是念著別人的好。

多想想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讓自己的心始終有所警醒、有所虧欠。

天地待我過厚,而我卻無以敬天,愧對天地;

父母待我過慈,而我卻無以回報父母,愧對父母;

兄弟待我過親,而我卻無以幫扶兄弟,愧對兄弟;

朋友待我過重,而我卻無以襄助朋友,愧對朋友。

常作如是想,則懂得感恩惜福;

反之,就覺得天下人都虧待了自己,轉生戾氣。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父母生養了我們,理當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兄弟、朋友時刻輔助我們,自然也該為他們盡心盡力。

就在曾國藩仕途走向頂峰時,他的父母先後辭世。

彼時曾國藩身負重任,皇帝特許他不必回家守孝。

朝廷要員戴孝為官是有先例的,稱為“奪情”。

可曾國藩卻自愧沒能為父母盡孝,執意要辭官回鄉。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每年俸祿不下萬兩。

他卻規定,家中每人每月只准花銷兩千文。

如此儉省的一個人,卻每每在朋友有難時慷慨解囊。

軍中有部將家境貧寒,曾國藩每月從個人俸祿中賙濟他們二百兩。

老友因故客死在杭州,曾國藩定期接濟他的親族,十餘年不曾間斷。

曾國藩六十大壽時,朝廷賜下“國之柱石”的匾額以示褒獎。

曾國藩不以為傲,反倒自覺受之有愧。

《菜根譚》有言:“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常懷愧怍之心,多記人恩、少記人仇。

知恩圖報,才有福報;感恩惜福,方能得福。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