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大跌|無風險收益國債,真的無風險嗎?

這幾天,海外投資市場繼續呈現出史詩級的劇烈震盪,連一向被認為是避險工具的債券和黃金都被大舉拋售。其中,流動性最好且避險屬性最強的10年期美債,都因為被集體拋售,收益率從歷史低點約0.4%反彈至1%以上(注:債券價格與收益率成反比)。

瞭解一些財經知識的小夥伴或許會疑惑,國債的收益率,不是被稱作“無風險收益率”嗎?怎麼國債還會下跌?國債到底有沒有風險呢?到底能不能買呢?

美債大跌|無風險收益國債,真的無風險嗎?


1、外幣債券風險較大

政府會發兩類債券,一類是本國貨幣債券,一類是外幣債券。因為國家可以靠印鈔票來還錢,所以,一國的本國貨幣國債,一般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債務。

當然,也有例外的。

比如說,有一年,美國國會跟當時的總統克林頓吵架,威脅說,要拖欠美國國債的還本付息。那時候,美國財政部就沒有辦法發行新的國債來償還舊國債的利息。如果純從理論上來講,這個時候的美國債券就存在信用風險。不過,美國國會和總統吵架,總能解決的,誰也不會因此真正懷疑美國政府償還美元債務的能力。

很多歐元區政府的債券,如西班牙、希臘、愛爾蘭等地政府,他們國家債券的回報都比相應的德國國債高。這是因為歐元區的各國政府不能隨便增發政府債券。大家對這些國家的信心不如對德國的足,所以,收益率也要更高一些,市場才能接受。這也是國債中含有了風險溢價的例子。

如果政府發行的是外幣債券,信用風險可能就會比較高了。這些年違約的政府債券,通常都屬於外幣債券範疇,因為外幣,沒辦法自己隨便印啊。

美債大跌|無風險收益國債,真的無風險嗎?


2、美元國債大跌的原因

但是,這一次大跌的是美元十年期國債。它是美國的本國貨幣債券,也是公認的最安全的投資品呀,它為什麼也會跌呢?

這是由於美股持續大幅下跌,多次熔斷,造成市場恐慌,大家集體性拋售,從而形成流動性緊張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全球放水的大環境下,貸款利率非常低。很多投資機構和個人會利用低利率的槓桿進行投資。但是,在美股迅速下跌的情況下,槓桿投資者必須儘快籌集資金以填補保證金缺口,否則,就會被投資平臺強制平倉賣盤。

大家一起四處籌資,市場上的資金緊張,就不得不拋售手裡的高流動性資產來套現金。這些資產,如美債、黃金ETF等,原本的波動性與股票不太相關,因此,用來作為風險對沖的配置工具。

但因為這次市場下跌得實在太快,大家都沒有準備,市場上就出現了資金緊張的流動性危機。這些高流動性資產也就被大家用來救急,走出了和股票一樣的齊齊下跌的走勢。

美債大跌|無風險收益國債,真的無風險嗎?


3、國債被稱為“無風險資產”的原因

既然國債也有風險,為什麼國債收益率還被稱作“無風險收益率”呢?

投資,投的都是未來。未來,一定是不確定的。所以,投資不存在絕對的“無風險資產”。

之所以,會稱“國債”為無風險收益率,一來因為之前提到的國家能印錢還債,二來就算像現在這樣債券價格走低,只是浮虧,不等於債券違約,借債人會欠債不還。債券,是一種給人固定回報,到期還本付息的融資模式。和股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資金籌集模式不同,債券是借款合約,收益比較固定,所以,一般被稱作“固定收益資產”,風險也比較小。只要你沒有折價賣出,借債人沒有破產違約,持有到期,還是能收回本息的。

因此,總體來說,國債是風險非常小的資產。

美債大跌|無風險收益國債,真的無風險嗎?

我們知道,不同產品的收益率不同,風險也不同,不能直接放在一起比較。為了讓不同產品能夠相互比較,我們就會把產品的風險調整到同一個水平之後,再來比較它們收益的高低。如果是高風險的產品(如個股),咱們就調整多一點,低風險的產品(如國債),就少調整一點。等調整到同一風險水平,咱們再來比一比,到底誰的回報率更高。

但是,兩兩比較容易,產品一多,就非常複雜了。如果我們要比較5個產品,兩兩比較,就要比10次。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統一的基準,每個產品都跟這個基準相比,就只要比5次就行,然後,我們把它們的差值進行排序,就知道每個產品的風險高低了。

在這個邏輯下,本國的國債收益率就被當做基準。一切本國產品,先跟本國國債比一比收益率。超過國債收益率的部分,就是需要承擔風險所帶來的“信用利差”,或者叫“風險溢價”。這樣大家就很容易知道不同產品背後的風險有多大,從而給投資決策以參考。


—END—


美債大跌|無風險收益國債,真的無風險嗎?

弘富財商特約理財專欄作家、暢銷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成記》作者、簡書經管優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關注財經時事、投資理財話題,寫暖心文字,陳述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