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创浊毒学说,自拟清肝方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首 创 “ 浊 毒 论 ”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倡的“浊毒论”为其代表性学术成就之一。他从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独立阐发了“浊毒”致病的病理机制,并大量应用于脾胃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谈起“浊毒论”的缘起,就要说到李教授的一桩往事。1973年底,李教授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并留校任教,最初在中医内科教研室工作,被分派到学校附属三院带教,当时他与一名老花工同住一室。

老花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平时在宿舍床前放置一个垃圾桶,既是痰桶,也倒剩菜剩饭,导致屋内腥臭,招来蚊蝇。有一段时间老花工请假回老家,李教授便将垃圾桶倒干净,并将室内收拾一新。这段时间,虽没有用杀虫剂,但蚊虫却明显少见。这个现象本来寻常,却让李教授联想到了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不改变,蚊蝇照常来,治病求本,改变治病环境为要。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人体中的浊毒,便如环境中的垃圾,是人体内脏的代谢产物,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排出,人就会生病。浊毒排出的通道,不外出汗和大、小二便。临床治疗就应给致病浊毒提供便利排出通道,从而改善人体环境,恢复和保持人体正气。

李教授认为,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就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1980年,李教授专注于脾胃病门诊,他对一些胃癌、萎缩性胃炎患者尝试以化浊解毒之法治疗。这些患者大都是舌苔黄厚黏腻,大便黏腻不畅,按传统中医理论的“痰湿中阻,脾失运化”临证效果不彰。他发现这些患者体内大多有浊气毒邪,应属于“浊毒证”,针对之策就是化浊解毒,效果果然很好。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浊毒理论从提出到成熟完善,历经长期临证、病例积累和系统总结。李教授逐渐摸索出“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大法,总称为“化浊解毒”治疗法,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

随后他提出“祛邪为要”、“和合致中”,既赞同“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也坚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祛邪扶正,以和为期”。不止于脾胃病,李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肝硬化也取得显著疗效。他以”软肝化坚、解毒化浊、活血养血“三步骤治疗肝硬化,即可缓解病痛,延长寿命,并阻断向肝癌发展。

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进一步拓展应用浊毒理论,发现其对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化浊解毒”疗法也更更加丰富,学术价值日益凸显。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自 拟 “ 清 肝 方 ”

根据肝硬化的症状等,可将其归入中医“积聚”、“臌胀”等的范畴:

《诸病源候论·水癥候》提出“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即脏腑经络气血瘀滞,脉道壅塞,水液运行受阻,致使水液停蓄不去,腹部可日益胀大为臌。

《张氏医通·腹满》云:“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蓄血成臌,腹上青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即嗜酒过度,酿湿生热,蕴聚于中焦,阻滞脾胃气机,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湿浊内聚,水热互结,发为积聚。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日久由气及血,脉络瘀阻,亦可为臌。邪毒侵袭,久留不去,导致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内生,气滞血瘀湿凝,日久形成积聚。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方面,当代中医名家各有其独到之见解:

徐经世 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为阴虚,在阴虚基础上又兼有湿热,阴虚与湿热相互胶着,日久病程缠绵难愈而成肝硬化。在治疗时以养阴为法,同时兼用其它数法。

周大桥 认为肝硬化的病因病机为肝血瘀滞、正气不足。肝失疏泄,日久气机不畅,水液停聚,肝血内瘀而成积,依据肝硬化病机创立益气扶正、化瘀生新的治则。

谢昌仁 认为脾虚失健、湿犯中州为本病主要病机,将健脾利水法作为治疗本病的法则。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李教授结合各家经验及其浊毒学说,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酒食不节、情志不畅、邪毒等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由气及血,气滞血瘀,日久化浊生毒,终成肝硬化。

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日久郁而化热,生浊成毒,湿热浊毒熏蒸肝胆,胆汁泛溢,可见身体黄染。如《圣济总录·黄疸门》:“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相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

情志不畅,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发为胁痛,如《济生方·胁痛评治》云:“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积两胁,则两胁俱痛。”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肝木横逆犯及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日久生热,热蕴为毒,热毒灼伤血络,可见出血等症状。肝、脾损伤日久,累及于肾,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不去,日久化生浊毒,可见腹水等症。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由此,当以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从肝、脾、肾等脏腑全面论治。

肝硬化病位在肝,治疗上采用保肝解毒之法;因肝脏已损,其条达、疏泄功能失常,犯及脾胃,脾胃难于运化,则易生湿,水湿内聚,郁而生热,日久生浊为毒,治以清热除湿、化浊解毒;病延日久,累及于肾,肾脏开阖不利,水液停聚,发为腹水,治以化浊解毒、利水消肿。

李教授治疗肝硬化兼顾诸脏,以防止其发生传变,正如《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清肝方

李教授根据以上理论及自身临证经验自拟的清肝方,用于肝硬化可见有显著疗效。

清肝方

茵陈、黄连、田基黄、红景天、栀子、龙胆草、厚朴、枳实、当归、川芎、鳖甲、甘草。

方中茵陈归肝、胆、脾、胃经,苦寒下降,善于清利肝胆、脾胃湿热;黄连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性苦、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于清中焦脾胃湿热;栀子清热、利湿、解毒;龙胆草归肝、胆经,可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四药合用,清肝利胆,使湿热邪气从小便而出。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田基黄归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消肿之效,《生草药性备要》:“田基黄治酒病,消肿胀……”;红景天可益气活血,《本草纲目》言“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可扶正保肝。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二药合用可除脾胃气滞痞满,以防肝病伤及脾胃。

当归长于补血,为补血之佳品;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肝藏血,与当归合用可养肝荣血。鳖甲味咸,有软肝散结、滋养肝阴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既保肝扶正,又可祛邪外出,攻补兼施。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在实际应用时,还须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加减:

若出现胁肋胀满、疼痛,多为肝胆气滞,加香附、郁金、延胡索、白芷等理气止痛;

伴有胁肋刺痛、身起红点,舌见瘀点、瘀斑为瘀血阻络,加红花、蒲黄、五灵脂等活血化瘀;

伴有身目黄染为湿热熏蒸肌肤,小便黄为湿热下注前阴,加虎杖、黄芩等清利湿热;

伴有口干苦、胃脘胀满、大便干燥,多为湿热阻滞气机、腑气不通,加木香、大黄、柴胡、黄芩等疏利肝胆、通腑泄热;

伴有肢软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等为脾虚湿滞,加黄芪、党参、白术、白芍以益气调血;

若见腹水、肢体水肿、少尿等症为水液停蓄,加大腹皮、泽泻、蝼蛄、猪苓、茯苓等利水消肿;

若见吐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等出血症,多为瘀热互结,损伤血络,加水牛角、生地黄、赤芍、丹皮凉血,加三七、仙鹤草活血止血;

若见身体乏力、腹痛、腹泻、大便溏,多为正气不足、脾气亏虚,加葛根、芡实、白术、山药等健脾止泻。

国医大师李佃贵:清肝方治疗肝硬化


验 案 举 隅

▶ 患者,男,46岁。

▶ 主诉:腹部胀满1年,双下肢水肿3月余。

【初诊】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肝胆胰脾彩超提示:肝硬化、腹腔积液。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0U/L,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92U/L。刻诊:面色无光泽,胃脘胀满,两胁隐痛,口干,口苦,口有异味,双下肢水肿,纳欠佳,寐可,大便黏腻不爽,日行两次,小便黄,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弦细滑略数。

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

中医诊断:积聚病(湿热中阻,浊毒内蕴)。

治则:清热除湿,化浊解毒。

处方:茵陈、黄芩、黄连、田基黄、红景天、栀子、龙胆草、厚朴、枳实、当归、川芎、鳖甲、藿香、泽泻、蝼蛄、大腹皮、陈皮、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甘草。28剂,日一剂,水煎取汁400毫升,早餐前半小时、睡前一小时各温服200毫升。

【二诊】 服用上方28剂后,患者胃脘胀满减轻,双下肢水肿减轻,仍有两胁隐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减轻,纳好转,寐可,大便黏腻减轻,日行3次,小便略黄,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弦细滑略数。

处方:原方基础上加延胡索、白芷,28剂,煎服法如前。

【三诊】 服上方28剂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胃脘已无明显胀满,双下肢水肿消失,两胁疼痛明显好转,口干、口苦减轻,口无异味,纳可,寐可,大便通畅,无黏腻感,小便基本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滑略数。

处方:上方去焦三仙、蝼蛄、泽泻、大腹皮、黄芩,加鸡内金,14剂,煎服法如前。

【四诊】 服上方14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考虑其病程较长,恐其复发,遂守方治疗。

按语

本案患者由于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故可见胁肋隐痛;湿热蕴于中焦脾胃,脾胃气机不畅,可见胃脘部胀满、纳差;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可见肢体水肿;湿热留结于大肠,则见大便黏腻不爽;湿热熏蒸肝胆,上犯于口,可有口干、苦,口中异味;湿热下注则见小便黄;舌、脉均为湿热浊毒内扰之证。

李教授在清肝方基础上酌加泽泻、蝼蛄、大腹皮以利水消肿;加藿香以芳香化湿浊;加焦三仙以助脾胃运化;加黄芩,与茵陈、黄连、栀子、龙胆草等共奏清热除湿之功。

二诊时患者症状均有减轻,而胁肋隐痛仍无缓解,故加延胡索、白芷以止疼痛。三诊时,诸症基本好转,故去泽泻、蝼蛄、大腹皮,以防过度利水而伤阴;患者食欲已复,故去焦三仙。考虑患者为肝硬化,为防止其继发为肝癌,故建议患者坚持服用中药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