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唐詩三百首?有你喜歡的《春望》嗎?

最近看過這部劇的朋友相信在聽到《春望》這首詩時印象也會非常深刻,它是我們在初二時學習的一首五言律詩。它是唐代歷史上有名的詩人杜甫所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分享杜甫和《春望》的故事。


慶餘年唐詩三百首?有你喜歡的《春望》嗎?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唐代歷史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

唐玄宗末年,也就是從公元755年開始,安祿山等叛賊背叛了大唐,發動了震驚朝野的安史之亂,這次戰亂持續了8年之久,也成為了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為大唐和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與痛苦,看似根基強大的唐朝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迅速衰敗,國力銳減,百姓更是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安史之亂迫使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家眷逃離長安,一路向西避難,同年7月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世稱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慶餘年唐詩三百首?有你喜歡的《春望》嗎?

杜甫

在這場震驚朝野的戰亂中,有一位小人物,卻冒著生命危險,希望能夠為國家做點什麼,在安頓好家眷後,隻身一人投奔唐肅宗,他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詩聖杜甫。然而,在投奔新皇帝的路上,杜甫不幸被叛軍俘虜。

同樣是成為俘虜,杜甫卻比王維幸運一些,由於當時的王維名聲很大,權威很高,迫於安祿山的壓力,成為叛軍中的一名偽官,這似乎也成了他一生的“汙點”。而杜甫則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員,官位卑微,所以並未被囚禁。當時由於叛軍士兵看管不嚴,杜甫僥倖逃走。

慶餘年唐詩三百首?有你喜歡的《春望》嗎?

安史之亂

此時正值春天,叛軍安祿山在35天之內便佔領了東都洛陽,並在洛陽稱帝,之後很快又打到了潼關,潼關是長安城的東大門,其軍事地位不言而喻。由於唐玄宗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猝不及防,並連續制定了錯誤的對戰方針,結果潼關失守,唐軍大敗,長安失陷。

在長安城內,看著支離破碎的大唐,這一切慘狀一切似乎已經與昔日的繁華無關,只有山川和河流依舊,不改舊時模樣。春天,本是代表著生機與希望,但此時的長安城,卻成了絕望的代名詞。人們為了避難四處奔逃,很少看到人煙,倒是雜草卻茂密叢生,肆意狂長。

在長安的大街上,身處淪陷區的杜甫親眼目睹了長安城的蕭瑟與衰敗,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悲慘對比起來,令杜甫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慶餘年唐詩三百首?有你喜歡的《春望》嗎?

春望

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深切愛國之情。這便是千古名作《春望》和杜甫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