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太平天國覆滅記

最近一直在讀曾國藩,不可能繞過的,也從曾國藩的生平,瞭解到了更多關於太平天國的那段歷史。觀太平天國的失敗,思索了許久,始終覺得太平天國的失利還是因為政治上的失利而導致的。雖然打下南京之後太平天國也擁有了不弱的資本,有資本就肯定會有人才的投附,但決策層的文化水準卻絕對是影響成敗的真因。

太平天國的起勢除了當時清廷的戰略不當,其下擁有的不為少數的軍事天才也是不可能缺少的原因之一,楊秀清、石達開等,以及後來的陳玉成李秀成,皆是不世出的戰爭天才,野戰高手。橫掃了清皇朝的半壁江山,如非遇上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杖,以及缺失了最為重要的治理國家最需要的有文化沉澱的政治人才把持,最後是否能與滿人劃江而治,乃至推翻清廷都不好說。

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之後,皇朝的興衰與交替都與上層的文化層次有著最直接的關係。解決細節問題可以求索於大大小小的人才,但真正的決策者,才實際主導了政治的走向。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是流血的政治,政治的暴力表現。所以也註定了政治上的勝敗,最終都會決定了戰爭的成敗。一時的暴力勝利只能成為局部,最終在政治上無法取得勝利的話,滅亡就是最後的結局。不可否認,太平天國的政治理想是能獲得一部分人支持的。但是完全靠裝神弄鬼構建起來的政治,底子裡卻是脆弱不堪的。畫大餅的起家方式,只能滿足一時的政治訴求,最終都將因為不能落地而在內部土崩瓦解,自行消亡。

太平天國的初代決策人為楊秀清,燒炭工人小頭目出身,有一定的政治目光和非凡的軍事才能,最擅長的手段就是“天父下凡”。相對而言,楊秀清更像是一個宗教領袖而不是一個政治領袖。雖然楊秀清在政治上確實比洪秀全這個精神領袖更接地氣,更腳踏實地。但與作為對手的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左宗棠等標準的士人相比,文化政治層次上輸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了。楊秀清事實上更像是一個邪教頭目,對抗曽等正統衛士,淪敗只是時間問題。而天京事變之後接替楊秀清充當天國政治掌門人的洪秀全的堂弟洪仁玕,比之楊秀清就更是不如了。楊秀清雖然有文化短板,但卻也有其天生的軍事才能以及一定接地氣的政治手段。洪仁玕便如其堂兄一般,完全只有自己一廂情願的空想。雖然在香港呆過一段事件,甚至有他的洋人關係網。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都過於超前難以落地,最後連洋人都不支持他。對內更是難以與陳玉成李秀成等達成一致的理念,導致了太平天國內部更大程度的分裂。

太平天國自奪得南京,橫掃江南,控制了江蘇和浙江大部分的地區,其實等於從清廷口袋裡分走了一大半的錢財和糧食。當時的清廷除了太平天國,還要打壓全國各地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更是還要疲於應付不斷髮生的與洋人之間的衝突和摩擦。如果楊秀清洪仁玕等能以正確的政治手段作為依託,推翻滿人的統治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最後可惜的是,始終都是因為掌權者文化內功的不足,導致了太平天國最終的落敗。可惜了太平天國,但逝去的洪秀全楊秀清們,無論如何,中國近代史上,都已經為你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大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