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這次到武漢,我慕名拜訪了畢業於武漢大學的著名作家方方。方方得知我來自寧波,一見面就向我說起寧波人沈祝三,說起沈祝三為建造武漢大學傾家蕩產的往事。我聽說過沈祝三,知道是他建造了這所位於珞珈山的“中國最美麗校園”的大部分建築,但我不知道在這背後還有如此悲壯的故事。

我要去珞珈山,去武漢大學,去探尋寧波人沈祝三在那裡留下的蹤跡。

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汽車朝著武漢大學開去,繁華的街市在窗外掠過。我在想象沈祝三當年走向珞珈山的情景。這個1877年出生在鄞縣沈風水村的寧波人,從小失去父親,讀了幾年私塾之後便去學做木匠,後來跟著舅舅到了上海,起先在楊瑞泰營造廠、後又到協盛營造廠做事,並被派往協盛承包的英國平和洋行在建項目當監工。年輕的沈祝三白天跟技術人員學看圖,晚上向守門的印度人學英語,加上為人忠厚篤實,做事勤快乾練,尤其是在開挖旱井的時候冒著夜寒,親自下井榦活,很快就得到了洋人的賞識。1905年,協盛在漢口承建平和洋行的打包廠,沈祝三被平和洋行指定主持該項工程。就這樣,沈祝三從十里洋場的上海來到了長江邊的漢口,接著又創辦了自己的漢協盛營造廠,在漢口這片土地上建造起一幢幢或古典或現代的西式大廈。這些如同一道道風景的建築,使漢協盛聲譽鵲起,成了武漢地區最有影響的營造商。

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那時的珞珈山還是武昌城外東湖邊上的一座荒山。1928年,以李四光牽頭的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看中了這方山水,決定在這裡修建武大新校舍。這時的沈祝三,已經在十年前因患青光眼而雙目失明,但他依然從容不迫地領導著漢協盛,並繼續雄心勃勃地構築著他的營造王國。當聽到武漢大學建校的消息,沈祝三下了決心:“我給洋人蓋了一輩子房子,但是今天,我要給國家蓋一所最好的學校。” 我不知道他在說這話的時候,是否想起了在家鄉光線晦暗的私塾唸書的情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早就有為教育出力的善舉,據新編《姜山鎮志·教育》記載,1911年,沈祝三就曾出資在沈風水村建了“沈氏私立志成初等小學堂”,供村中子弟讀書。武漢大學的興建,為這位尊師重教的營造大王提供了機會。武大早期建築群規劃有建築物26所,建築面積778596平方米,當年造價約計400萬銀元。沈祝三的漢協盛參加了競標,並主動提出,整個學校的供水系統由他無償奉送。漢協盛由此勝出。

就這樣,沈祝三滿懷信心、躊躇滿志地走向珞珈山。1930年,武漢大學新校舍開工建設。我想,那時沈祝三肯定站在施工現場,陽光打在他的臉上,山風吹動著他的頭髮,雖然看不見施工場面,但聽著機械的轟鳴聲,一幅中國最美麗校園的圖景一定已經在他腦海浮現。

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我們到了武漢大學。接待人員直接將車子引導到當年的圖書館,這裡如今已經成為校史館。武漢大學從1893年的“自強學堂”算起,至今已經120多年。在校史館裡徜徉盤桓,春秋飛逝,風雲激盪,我看到了武漢大學的輝煌,也看到了她的滄桑。因為帶著尋跡的目的,所以我在參觀的時候,更關注當年建校的情景,也更多地瞭解到了沈祝三建造校舍的情況。

校舍開建後,沈祝三全力以赴,立志要造一座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但他沒有想到的是,1931年武漢發大水,他的磚瓦廠全部被淹;工程所需的水泥等建材,需要從山上修路運進去,開山築路的費用非常大,這是預算時沒有估計到的。加之建校期間戰亂紛擾、天災頻發、物價飛漲,漢協盛面臨鉅額虧損。這時有人勸他申請破產,但這樣一來,武大的建設項目將無人接替,工程就得停下來。沈祝三沒有退卻,表示仍然要信守合同,堅持施工,並繼續按照建築保固期百年以上的要求,選取優質材料,處處嚴格把關;繼續堅持項目雙方派員監督施工質量,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返工重來;繼續按照合同,無償奉送水塔水池等供水系統。為此,他將自己的磚瓦廠和多處私宅作抵押,從浙江興業銀行取得貸款40萬元,從而使工程得以繼續,最終如期完工,交付出一組完美的建築。

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我們走到了校史館的頂層,這裡也是武漢大學的制高點。憑欄遠眺,只見山巒起伏,湖水盪漾,整個校園蒼翠碧綠,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矗立在樹叢花間,孔雀藍的琉璃瓦屋頂在陽光下閃爍著優雅的微光。遙想當年校園建成之日,人們該是多麼欣喜,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完整規劃和統籌設計,並在較短時間內一氣建成的大學校園。武漢大學為此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校長王世傑在講話中特別提到了沈祝三:“承包主要建築物的是漢協盛營造廠,老闆是沈祝三先生。”王世傑還說:“沈祝三的虧累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可惜本校的經費也在十分困難中,無法補償他。可是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感謝他,當時肯以比較低廉的標價,擔任這個巨大的而且困難的工程。”據說王校長曾請沈祝三到主席臺就座,但他堅決謝絕,說一個瞎老頭子坐在上面算什麼。但可以想象,沈祝三對親手建造的校舍肯定充滿感情,在陽光明媚的白天,或是月白風清的夜晚,他一定會去校園走一走,摸一摸那些質地堅硬的柱子,坐一坐那些細膩光滑的石凳,在陽光下、月色中傾訴對一磚一瓦的深情。

其實,武漢大學校園建成之時,沈祝三和他原先蒸蒸日上的漢協盛已經陷入困境。當初向銀行貸款的40萬元,本利滾動成了100萬元,相當於武漢大學整個工程造價的四分之一。沈祝三變賣了幾乎全部家產用以還債。1941年,64歲的沈祝三在一身蕭條中去世,這個從鄞縣沈風水村荷花池旁走出的寧波人,將自己永遠留在了曾經創造輝煌業績的長江側畔。

尋跡珞珈山:武漢大學的美麗校園,有一段寧波人沈祝三的悲壯故事

從校史館出來,就是聞名遐邇的櫻花大道。我在人群中行走,想著為這座校園傾盡全力的沈祝三,心中湧起百般感慨。沈祝三和他的漢協盛雖然因為建造武漢大學而敗落,但這座美麗校園卻成了他事業的豐碑,人們也因為武漢大學而記住了沈祝三這個名字。由此,我也想起了“寧波幫”。這個商幫闖蕩四海,因為刻苦勤勞、務實能幹、善於經營、誠信守義而聲名顯赫,在中國近現代商業史上留下了華麗篇章。沈祝三白手起家,憑著自己的才華,靠著自己的努力,構築起一個龐大的營造王國,在武漢留下了至今仍然閃耀著輝光的建築風景;為了完成武漢大學項目,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他散盡家財,不惜付出從一代富商到一貧如洗的代價。沈祝三很好地詮釋了“寧波幫”精神,無疑是“寧波幫”的代表。正是千百個沈祝三的所作所為,讓“寧波幫”、寧波人、寧波這座城市,贏得了美譽,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如今,又有無數寧波人秉承前輩的基因,走南闖北,星散四方,在海內外書寫著“寧波幫”新的篇章。想到這些,我的內心充滿了敬意。(圖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