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書法章草第一人——王籧常書法藝術特色及貢獻

對於章草,很多初學書者可能比較陌生。對於王籧常先生,可能知道的就更少了。可是在近代書法史上,王籧常先生絕對可以說是學者而能兼擅書法藝術的佼佼者。

他和林散之、沙孟海是世說公認的20世紀三大書法家。“古有王羲之,今有王籧常”。這是來自東瀛的讚譽。

今人學書必行草、今草、大草、狂草,而忽略了章草,殊不知章草乃草書之祖,是草書的源頭所在。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極具古意的一種書體。是早期的草書,始於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產生於東漢末,是從章草變化來的。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其代表作有《平復帖》、《皇象急就章》、《月儀帖》、《出師頌》等。因其藝術性太強,不像行草書寫起來那麼任情恣性,易於上手,加之今人急功近利,認為它不合時尚,因而便成為諸書體中最不受待見的一員了。可是翻開書法史,歷代行草書大家莫不對章草情有獨鍾,因為行草書最易流於輕浮、淺薄,線條筆畫往往飄逸有餘而沉穩不足,而章草之高古、沉穩正可矯正輕、飄、浮、華之弊。學者不可不知。


近代書法章草第一人——王籧常書法藝術特色及貢獻

皇象急就章

王籧常先生,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出生於天津,字瑗仲,號眀兩,晚號欣欣老人,浙江嘉興人,歷任交通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國文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中文系和哲學系兩個系的教授。生前從不辦展覽,只在逝世後由其家人、學生、故人舊知幫辦了一次“遺作展”。謝稚柳先生曾評價:“是章草,非章草,實乃籧草,千年以來第一人而已。”

我們今天說王籧常先生,首先是一位學者,其次才是一個書法家。他以學養書,功在書外學術研究與書法研究同步發展、交相輝映,才形成他博大精深、獨具個性的學者書法。至今為止,凡舉書法史上具有鮮明風格的書法大家,絕不是知識專一的、地道的“專業書家”,均有著豐裕優厚的文化學養。所以馮其庸語:“他的書法不是書法家之書,而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

王籧常先生8歲習書,初學歐陽詢《九成宮》《華度寺碑》,因他父親是舉人出身,從小就熟讀《史記》、《綱鑑易知錄》等史書。後學唐拓《十七帖》、因清末碑學盛行。17歲那年,他的哥哥王銘遠對他說:“不要之學唐人,唐人的書法是從晉南北朝學來,要學北碑。”於是他開始專供《張猛龍》《鄭文公》。19歲得識沈曾植,19歲在上海哈同花園拜沈曾植為師。(沈曾植,字子培,晚號寐叟,學識淵博,其書法融合漢隸、北碑、章草為一爐,剛猛奇趣,詭變多姿,自成一家。)沈曾植敦敦教誨他:要走前人不敢走的路,要想出新,不如找源頭,學習章草,要學章草必須學習漢隸,從此王籧常開始學習章草,因有名師指點,可以說少年的王籧常始終路子正,步子穩,循序漸進,沒有走彎路。

近代書法章草第一人——王籧常書法藝術特色及貢獻

沈曾植書法

在沈曾植的指導下,王籧常以《急就章》、《月儀帖》、《出師頌》為本,通臨漢碑、漢簡、漢帛、陶書,他32歲時的作品的章草就帶有明顯的隸書筆意,且又有明顯的簡、帛筆意,運筆多頓挫少提按,輕靈飄逸圓筆較多,但還欠含蓄,少渾厚


近代書法章草第一人——王籧常書法藝術特色及貢獻

王籧常早年章草書條屏


他後又改肄北碑,求其縱恣雄渾。臨習《鄭文公》、《乙瑛》、《敬使君》諸碑,後又臨《爨寶子》、《爨龍顏》諸碑,以圓勢入方筆。40年代撰書的《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這是王籧常可能流傳於世的僅有的大字楷書,其書法結體寬博,點畫雄健,以隸寫楷併兼有魏碑之風采。

近代書法章草第一人——王籧常書法藝術特色及貢獻

王籧常書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

王籧常先生50歲之前一直通臨諸碑,沒有明顯的創新意識,還屬於積累期,隨著閱歷、學養、功力的日漸豐厚,自然要出現質的飛躍。無形中便有了昇華,為人從藝都是這樣,有意無意的就趨向成熟。從50歲到1989年去世期間,他的用筆更加含蓄凝練,已經慢慢去掉了以前尖、露、薄、媚,線條起止藏頭護尾,行筆少頓挫多提按,使轉自如。筆走龍蛇,線條的圓渾中透出篆意,而氣息的渾厚又得意與北碑,澀勢運筆,更增加了字的渾樸。造型、造意無中生有空前絕後。

近代書法章草第一人——王籧常書法藝術特色及貢獻


王籧常先生的章草,由北碑直窺兩漢,上及於周鼎。於帖浸淫既久。又對碑用功尤深。他對二者進行了很好的糅合。融碑入帖,參以篆隸,故他的章草古樸、簡捷之外又多了一層渾厚、凝重。既有帖之秀雅,又有碑之雄強。把碑的奇肆,雄強化為含蓄凝練,絲毫不見斧鑿之痕,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成功完成了“籧草”的藝術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