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朝吟風雅頌,暮唱賦比興,

秋看魚蟲樂,春觀草木情。

自古相思若麻纏,多少泛黃書卷,載進茫茫苦海,如晝夜雲霞,一聚一散,依依不捨。《詩經》中有一首詩,道盡相思之苦,被後世傳唱不絕,它便是《采葛》。

詩名或許你未曾聽聞,但其中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卻被廣為傳唱,引申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是一種思念至極的焦灼心情,情之一字,最動人,也最傷人。

思無邪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採:採集。葛:葛藤,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那個采葛的人,一日不見,就像過了三個月。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艾蒿。有香氣,古時用於祭祀。三秋:三個秋季。義同三季,九個月。那個採艾蒿的人,一日不見,就像過了三個季節。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艾:植物名。其葉子供藥用,可制艾絨灸病。歲:年。那個採艾草的人,一日不見,就像過了三年。

思無邪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采葛是為了織布葛藤生於初夏,採於盛夏,因此詩中說“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採蕭是為了祭祀,蕭採於秋天,因此詩中說“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古語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只有保存三年以上的艾草才有治病的功效,所以詩中說“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從採摘的植物及用途來看,文中寫的是一個女子。古有男子悲秋的說法,所以從“如三秋兮”也能看出作者是一個男子,他在深深的思念自己愛慕的人。秋天是個萬物豐收又凋敝的季節,很容易引起傷感,也會生出很多愁思。

思無邪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秋天和思念相輔相成,將思念愛慕之人的心情,與秋天的寂寥結合,更顯當事人的落寞和思念刻骨,見不到愛人,內心荒蕪空洞。

詩人就是原始的意向思維者,他用言語組成藝術的盛宴,顛覆或強化我們對世間的無窮感受。古之懷人,一唱三嘆。一日不見,日如葛藤長;一日不見,祈願用蕭香;一日不見,艾草療心傷。

思無邪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從三月、三秋到三年,如此大的時間跨度,將詩人炙熱難耐的心情表露無疑。而在文字上又優雅而韻味綿長,所以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裡說 “雅韻欲流,遂成千秋佳語”。

《采葛》這首詩歌將詩人內心炙熱的情感用優雅婉轉、極富韻味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可不說是文學上的絕妙之筆,所以這首詩歌才能一直富有生命力,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

我們再來看詩中描寫的時間與我們現實中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詩中的時間富有彈性,一天變成了三月、三秋、三年的長度。這種看似違背客觀事實的描寫卻抓住了感情豐富的讀者的共鳴。

思無邪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這首詩歌最妙之處也在此處,時間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有主觀的那一面。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而當你焦慮的時候時間便會過得很慢,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心理時間。

當人進入意識深處,空間時間越不適用,只有心理時間才有意義,在心理深處從來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界線。就如黃粱一夢中的盧生在夢中過完了一生,而現實中卻只是過了幾個瞬息。

時間的快慢與心情有關,而思念總是綿長的,也會讓時間更加難熬。這首詩用淳樸的語言寫出思念的真諦。希望每個人在夢中有星辰,醒來有光明。有夢可做,有人可愛。

思無邪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道盡相思之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