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樑名將:從一介儒生到國之棟樑

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名將,他臨陣對敵,讓對手聞風喪膽,惶惶而逃。可是,此人並不頂盔慣甲,叱吒來去,而是衣著青衫,手拿竹如意,坐著轎子指揮戰鬥。這個人,就是南梁名將韋睿。韋睿是地道的西安人。後來,他的祖父、父親都跟著劉宋王朝的軍隊到了江南,他也就跟隨家人到江南住了下來。於是,北國英雄韋睿也就成了江南名將。

一、梁朝建立

他有一雙慧眼,在江南的一次聚會上見到後來成為梁武帝的蕭衍後很是驚歎,認為此人有帝王之姿、英雄之表,因此十分傾服。等到南齊皇帝“窮虐極暴,誅戮朝賢,罕有遺育,生民塗炭”,殺害蕭衍的哥哥並準備向蕭衍開刀時,蕭衍再也忍不住,憤然起兵。韋睿當時是上庸(今屬湖北十堰)太守,聽到消息毫不猶豫地組織軍隊,率2000人、200匹馬,划著竹筏去支援蕭衍。

當時的蕭衍才起軍,力量並不大,只有萬餘人、千餘匹馬和三千艘船,現在一下子得到這樣一支生力軍,很是高興,拍著桌子大笑道:“我過去見過你的人,現在見識了你的忠心,你來助我,我的大事定會成功。”韋睿跟隨蕭衍,一開始並未表現出臨陣將兵的才能,只是擔任參謀,就是搖羽毛扇一類的角色。

南梁名將:從一介儒生到國之棟樑


蕭衍攻下郢城(今屬湖北荊州)後,準備繼續進軍。當時北魏軍在郢城的防守十分堅固,以至於人口十萬左右,餓死十之七八。蕭衍明白這樣的城需要找一個得力的人駐守,以免自己前面進軍,後面出現亂局,這樣後路就會被切斷,軍心也會隨之散亂。但是選誰合適呢,蕭衍睜大眼睛左看右看,等到看見韋睿不由得高興地說:“棄騏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他將韋睿譽為騏驥,可見是十分重視的。

韋睿上任,被任命為江夏(今屬湖北武漢)太守,駐守在郢城。

郢城當時死去那麼多人,怎麼辦?在圍城的時候,死屍沒辦法抬出去,大家就將死屍塞在床下,活著的人睡在床上。這樣下去,一旦天熱,瘟疫發作,將難以控制。韋睿上任後,圍困解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料簡隱恤,鹹為營理”,組織部下幫著百姓掩埋屍體。

當時是亂世,一般的將軍大多紅著眼珠子以殺戮為功,很少有顧及百姓死活的。韋睿這一充滿愛心、急民所急的做法得到了郢城百姓的信賴,百姓對他很是感激。他也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

也因此,郢城得以安寧,蕭衍得以順利進軍,順流而下,一舉攻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公元502年,蕭衍戴著朝天冠,長袖飛揚,登基稱帝,建立梁朝。

蕭衍也就成了歷史上的梁武帝。

二、初次統軍,鋒芒畢露

梁朝建立後,韋睿進入朝廷,一直青衫飛揚,擔任著文官的職務。他能走上軍前,走向鼙鼓號角的戰場,指揮千軍萬馬,也是形勢所迫。

天監四年(505年),梁朝討伐北魏,以收復中原,底定北國。梁武帝一張詔令讓韋睿走上陣前統率全軍,擔任北伐軍總司令。

韋睿第一次統軍,一試鋒芒。

梁軍和北魏軍圍繞著一處名叫小峴城(今安徽合肥東)的要地展開拉鋸戰,反覆爭奪,一時難分高下。這天,韋睿坐著肩輿、帶著部下四處巡行檢查軍紀。小峴城的城門突然打開,衝出一百多名北魏軍士,面對著韋睿的警衛部隊擺開陣勢,進行挑戰。

韋睿的部下見了十分害怕,說:“向本輕來,請還授甲而後戰。”原來這些部下盔甲都沒有備好,估計同韋睿一樣,也輕裘緩帶地出門,現在想回去披甲戴盔再戰。韋睿搖著頭,認為現在正是發動進攻的最好時機。他說,城裡有兩千多名北魏守兵,如果他們不出來進行守城戰,梁軍一時難以攻打進去。現在,竟然有這樣一百多人衝出來,說明這些人裡面一定有驍勇敢戰的人物,我們打敗他們自然會讓城裡的北魏守兵心驚膽戰,士氣受挫。

韋睿的部下仍顫抖著,搖著腦袋不敢行動。

韋睿生氣了,拿著皇帝御賜的旄節(鎮守一方的官員所擁有的節)大吼道:“你們如果不聽從命令,就按軍法從事。”大家一聽沒有退路了,於是捨命進攻,北魏軍士大敗,狼狽地退了回去。這支隊伍裡果然有驍勇之人。守城的北魏士兵一看,這麼厲害的人都敗了,這城沒法守了。到了晚上,韋睿再次組織攻城時,城裡的北魏守軍竟然一個個扔掉武器逃跑了,小峴城也就隨之被梁軍攻下。

順利奪取小峴城後,梁軍又直奔合肥。韋睿派出將軍攻城,軍隊再次受挫于堅城之下。韋睿得知消息,搖著頭告訴他們,用兵不只是靠力,還得靠智。他四處巡視,看見肥水後大喜,告訴大家可以堵塞水道,蓄水淹城。於是,梁軍紛紛放下武器,改行作業,修築堤堰,“頃之堰成水通,舟艦繼至”。

北魏軍一見也急了,忙派人出城求救,北魏援軍五萬多人隨著雞毛信的傳遞趕到,風馳電掣,馬蹄奔騰,戰鼓雷鳴。當時,韋睿在堤堰上專門派出軍隊築城護堰。北魏軍一聲號角,戈矛閃亮,攻下這座城壘,並乘勝衝擊,鐵流滾滾,來到韋睿防守的營壘。面對如潮的北魏軍雷鳴般的吼聲,梁軍再次談之色變,一個個顫抖著跑到韋睿的面前,有的認為大軍應該趕快回到巢湖(今屬安徽合肥):北魏軍善於騎兵作戰,不善於水戰,這樣就安全了;也有的建議立即撤退到一座城池內,避敵鋒芒。

這兩個建議很明顯都是餿主意,敵人已經到了面前才撤退,不是亮出脊背讓對方捅刀子嗎?

韋睿聽了大怒,吼道:“將軍死綏,有前無卻。”說完,他將自己的旄節插在河堤上,指著旄節告訴大家,今天有進無退,否則斬首。

南梁名將:從一介儒生到國之棟樑


北魏大軍派出軍隊,拿著鋤頭,準備毀掉堤堰。韋睿指揮大軍,鼓聲震天,向北魏軍發動猛烈進攻。韋睿雖然身體羸弱,“不嘗騎馬”,但是仍“以板輿自載,督勵眾軍”。大家一看,弱不禁風的主帥都坐著轎子趕來、親臨戰陣,自己怎能不拼命向前衝?北魏援軍在梁軍的拼死進攻下大敗,狼狽逃走。

合肥城裡的守軍一見援軍都敗了,沒有希望了,只得乖乖豎起旗幟投降。

這一戰徹底打出了韋睿的名聲,北魏軍稱他為“韋虎”。等到梁軍班師的時候,韋睿更是讓輜重部隊和年老體弱者先走,自己坐著板輿在後殿尾,北魏軍懾於韋睿的威名,都遠遠望著不敢向前追擊,梁軍最終順利返回。

三、大破北魏

北魏軍受到如此重創,當然不服氣,到了第二年,北魏再次組織軍隊進攻梁朝的北徐州(今屬安徽滁州)。這次,北魏軍顯然志在必得,派出了皇族成員中山王做統帥,中山王可不是泛泛之輩,而是真正的將帥,他率數百萬士兵將北徐州刺史圍困在鍾離(今屬安徽滁州)。梁朝廷聽聞消息,一時大驚。

梁武帝決定派出麾下大將曹景宗去退敵。誰知曹景宗趕到北徐州看見對方氣勢浩大,心中有些膽怯,竟然駐軍不進。梁武帝知道後十分生氣,又很無奈,再次請出韋睿,並賜給他一柄寶刀:“如果諸將不聽從你的命令,可將其斬首。”

韋睿拿著寶刀,帶著援軍,坐著板輿,立馬上路了。當時有部下建議他還是學習曹景宗,別急,慢慢來,以免撞著敵人的鋒芒,到時就全軍覆沒了。韋睿告訴部下:“北徐州守軍在魏軍的圍困下極端困難,我恨不得一步趕到解救他們,關鍵時刻怎麼能瞻前顧後呢?”

他的軍隊一路煙塵飛揚,十天左右就趕到了戰場。

中山王聽後大驚,用木棍敲著地面道:“是何神也!”並馬上派出部下一名勇將帶著一萬多騎兵,來衝擊韋睿的軍隊,準備給韋睿一個下馬威。韋睿早有防備,讓軍隊結成方陣,用兵車做倚靠,隨即命令2000強弩手齊放箭。在梁軍的箭雨中,北魏大軍紛紛倒地,慘叫聲不絕。那名勇將也被一箭射中手臂,嚇得騎著馬逃走了。

中山王急了,第二天帶著人馬親自趕來進攻。北魏大軍的箭也如冷雨一般射到韋睿的腳下,許多士兵中箭,紛紛倒下。一時間“軍中驚,睿於城上厲聲呵之,乃定”。為了進攻梁軍,北魏大軍還在淮河上造了兩道木橋,用樹柵保護著。韋睿見狀派出大將,坐著大船,帶著士兵,手執火把,順流而下,一直衝到魏軍的橋下,一把大火,接著再一把大火,兩座橋頓時變成兩條火龍,熊熊燃燒起來。北魏軍見後路被截斷,頓時大亂。此消彼長,梁軍氣勢大盛,奮勇向前,可謂以一當百。

中山王再也抵擋不住梁軍的猛烈攻勢,鞭著戰馬狂奔而逃,很快不見了蹤影。他的部下大將見狀一個個丟棄部隊全逃走了。北魏軍一時無主,亂了陣腳,百萬大軍很快便被消滅殆盡。

這是梁軍一次少有的大勝,也是南北朝對壘時一次少有的勝利。梁軍獲得的糧草輜重堆積如山,連前來犒軍的使者見了也笑著對韋睿說:“君此獲復與熊耳山等矣。”

韋睿從此成了梁朝的長城,也成了梁朝對外的一把利劍,無論何處起烽煙,無論何處響鼙鼓,梁武帝都會讓他坐著板輿前去滅火。他雖是一介書生,卻在那個時代幾乎創下了不敗的神話,書寫了東方不敗的傳奇。

南梁名將:從一介儒生到國之棟樑


結語

韋睿作為文弱書生,卻能讓眾將士甘願追隨,血戰沙場,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關愛士兵,無論出征還是駐紮在營地時,都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出征,他生怕對士兵有照顧不周的地方;紮營時,如果士兵沒有住下來,他絕不住下來;士兵沒有吃飯,他也堅決不吃飯。正是如此,到了戰場上,士兵才願意為之死戰。也因此,他所戰必勝,所攻必克。

其次,他和歷史上很多名將不同,從不驕橫,從不飛揚跋扈,反而很謙虛。北徐州之戰中,在他的指揮下,梁軍取得重大勝利,當時,所有參入此戰的將軍都紛紛上奏陳說自己的功績,他卻默默一笑,手執玉意,轉身悄悄離開。

他更有一樣品行是很多名將不能比的,就是十分清廉。他將皇帝賞賜的東西,還有自己的俸祿都送給了親戚和部下,自己家裡沒有一點兒多餘的財物。

他歸朝後恬淡、平和,如一朵荷花,潔淨無瑕,纖塵不染;他對敵時,卻不顧身體羸弱,總是衝在前面,膽大如虎。這不是別的原因,而是因為韋睿心中始終裝著家國,只要國家需要,他便坐著轎子、奮不顧身,第一時間抵達戰場,臨陣抗敵,一展威武雄風,詮釋自己的人生舞臺。

參考文獻:

《北堂書鈔》

《百(職)官志》

《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