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我们知道范仲淹,莫过于在上学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流传。他触景生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强烈思绪,表现了一个为人臣子当上报君恩,下慰黎民的爱国情怀。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范仲淹祖上都是官宦人家,但到范仲淹出生后不久便家道中落。他出生时,父亲范墉还是节度掌书记,好歹也是个官,但仅仅2年后父亲便意外离世。从此范仲淹一家生活变得很是拮据,母亲于是带着他改嫁他人。

幼时的范仲淹具有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努力,他读书常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年复一年,每天累到实在不行了就用冷水浇脸,等清醒后再继续读书。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范仲淹在26岁那年终于考中进士,从此开启了他不同寻常的仕途生涯。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范仲淹是北宋个性十分鲜明的人,仁爱孝顺,却不屑高官诱惑;仕途坎坷却始终持“宁鸣而死”,

仁爱且慷慨相助,孝顺且不忘约束自己,十足的性情中人

当时应天府的知府晏殊听说范仲淹很有学问,就请他主持该府的教务。范仲淹教学诲人不倦,来向他请教学问的人很多,范仲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上面。他还经常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食物,分给那些来求学的贫寒子弟吃,自己却从来没想过让他们还钱。结果弄得自己常常囊中羞涩,以致自己的孩子都穿不上新衣服。

范仲淹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也非常孝顺。幼年时他为了能给母亲省下一点钱,经常只喝薄粥来充饥,在他考取功名后,也是第一时间把母亲接来一起住。母亲生前一生清苦,没能享受过什么富贵,这让范仲淹一直自责愧疚不已,于是只要家里没来客人,吃饭时最多只吃一个荤菜。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西夏求和后,范仲淹被派到朝廷做官,升为枢密副使。当时的副宰相王举正胆子小,不敢得罪人,宋仁宗对他比较失望。谏官欧阳修则向皇帝进言称范仲淹有宰相之才,请朝廷罢免王举正改任范仲淹。朝廷于是授予范仲淹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官职,范仲淹却不高兴地说:“这种官职岂是靠谏官的话就能得到的”?他婉拒了这一任命,转而到外地视察边防。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为官一生,却前后遭到三次贬谪,算是不得志的一位了。他对一些政治事件非常地敏感,却并不在意自己的职位是否合适,每次都要慷慨直言,于是一些过激言论自然得罪了朝中显贵。好友梅尧臣劝诫范仲淹让他少说话,少管闲事,但范仲淹说了一句让后世奉为经典的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改革失败,源于忽视了朝中利益集团的力量

在北宋仁宗时期,朝廷出现了很多弊政,皇帝改革心切。宋仁宗看到范仲淹颇有改革之才,便给他下诏书,让他当面陈对。范仲淹于是写了一篇《答手诏条陈十事》,详细阐述了他的改革想法。

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严格的官员升降制度,不允许大臣搞一言堂行为;改革科举考试,使其更加公平公开;均衡公田,官员有公田的,公田收入应纳入官员俸禄的一部分;加强军备,建立府兵制;大力重视和发展农桑经济以及减轻徭役等。

宋仁宗看到这些措施后很是高兴,命令各地施行。但有些措施打击到了许多利益集团,比如官员升降、均衡公田等,也有些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徇私舞弊、钻空子,加上改革面很广,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所以很多大臣集体反对改革措施,对范仲淹口诛笔伐。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被大臣严厉指责的范仲淹自感压力很大,索性辞去了官职,借机申请调出京城。他这一走,改革措施被全部废除了。

范仲淹活了64岁才去世,宋仁宗为他的死悲伤了许久,亲自为他撰写墓碑,并上谥号为“文正”。在北宋,只有非常重要,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大臣才能得到“文正”的谥号,可见宋仁宗对他的认可。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个性十足,宁鸣而死,但改革却因何失败?

范仲淹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可以为帮助困难群体而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他也做到了为弥补对母亲的愧疚而责罚自己的饮食。

范仲淹一生尽显忠诚,虽屡遭贬谪但不忘君主黎民,自己的荣辱不要也要极力抛出自己的见解,宁死不屈。

范仲淹的个性突出表现在对朝局、黎民百姓、母亲的别样感情上,矢志不渝。他虽然没能实现改革抱负,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永远值得后世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