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品格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偉大的實踐品格。如同所有理論的提出一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經歷了逐漸深化終成體系的過程。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這體現了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大國情懷,賦予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時代豐富的理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踐品格的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時提出了“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並進一步具體地提出了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堅持”: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可以說,這“四個堅持”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知可感的根本構建路徑。自黨的十八大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到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到201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說,從倡導到推動,從理論內涵到實踐品格,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全黨共識。

2020年3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強調,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不會是最後一次,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疫情過後,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述必將觸發人們的深刻反思,進而從內化於心到外化於行完成從豐富理論到自覺實踐的躍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內涵。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始終不變的“天下”情懷。從歷史層面,無論是“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理念,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處世願景,以至於“計利當計天下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生存智慧……“天下”情懷寄寓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天下大同”的理想憧憬,也反映著中國古代社會以“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的包容性治理理念。 先賢們似乎穿透歷史時空,給當下“地球村”的“村民”們貢獻了一種治國安邦之策和民眾應有的處世標範。無論是孔子“為政以德”“仁者愛人”,視 “禮”與“仁”為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還是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天下情懷、“定於一”“平治天下”的共同體願景,以及墨子的“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的“非攻兼愛”的價值主張,公道、大同、和諧的文明理念是中國自古以來始終堅守的民族相處哲學。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充分繼承前人思想結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球一體化語境中,世界各國家、各民族人民命運愈發休慼相關,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必須靠全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正是立足於現代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前景,放眼全球、胸懷世界,對中華文明傳統精髓進行了與時俱進的現代性轉化,以“天下”情懷的現代主張來回應當前人類文明所面臨的重重困境與挑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偉大的理論成果也需經由實踐不斷磨礪與檢驗,才得以豐富與完善。在一次次至今難以預測的地震、海嘯、火山、瘟疫等災難面前,人類總是體現出共克時艱的豪情壯志和相親相守的脈脈溫情。2020年初春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更是考驗著世界人民的生存智慧。在中國人民防控疫情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體現出了偉大的時代品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與挑戰,中國如何與世界通力合作、同舟共濟、抗擊肺炎這一緊迫的課題被推到當前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針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也由此彰顯出偉大的實踐品格。2020年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個國家出現,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始終處於抗疫陣地的最前線,始終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展現出大國擔當,積極展開國際間疫情防控合作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

從政府間的合作層面上看,截至3月2日,全世界已有 170 多個國家領導人對中國表示慰問和支持。俄羅斯、日本、法國等多個國家政府向中國捐贈了醫療物資與防控物資,俄羅斯等國還派出醫療防疫專家趕赴中國合作研製疫苗。正如丹麥發展合作大臣普雷恩所言:“共同遏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蔓延,這是一場國際公共衛生危機。”尤其是當日本等國家的疫情進入防控關鍵期時,中國政府投桃報李,向日本無償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並捐贈了防護服、口罩等物資,攜手共度難關。在疫情面前,中國積極向國際社會分享信息和經驗,加強合作,中國與世界作為守望相助命運共同體的聯繫愈發緊密。可以說,在此次抗疫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在深化為世界各國政府合作共贏的共識。

在世界機構組織間的合作方面,一種真誠開放的信息共享、科學施策的抗擊疫情合作模式彌足珍貴。例如,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牽頭的國際專家組,在疫情發生後趕赴中國展開實地調查工作、提供戰略性建議。同時,中國本著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負責的態度,為防止疫情在世界擴散所採取的各項有力措施也受到了國際機構組織的普遍認可。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在評價中國戰“疫”時談到:“我們要認識到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當這場疫情過去,希望有機會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謝武漢人民,我知道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奉獻很多。”可以想見,未來的世界機構組織在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重要工作中將發揮更大作用,構建一種“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全球合作之必需。

在民間合作層面,“命運”二字在各國民眾那裡體會得更為樸實、深刻。從世界各國民眾對中國的援助與支持,到中國社會與世界各國人民展開積極合作,民間外交成為了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力量。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等機構在捐贈給湖北的物資紙箱上寫上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暖心標語,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了以“塞爾維亞人民永遠和中國兄弟在一起”為主題的專場音樂會,意大利那不勒斯市青年人發起為中國加油的“擁抱中國人”的快閃活動,英國中學生合唱中文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德國青年們用“I am China”的口號呼籲全球共同抗擊疫情,埃塞俄比亞學生用中文祝福“中國加油”……這一系列世界民眾的溫暖之舉感動著中國人民的心,也必將激發出更多的類似東京街頭的“來自武漢的感恩”。在世界人民共同抗擊疫情實踐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時代之必需、人類生存之必需。

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為“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得以強化。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範圍內逐漸被認可並積極踐行,逐漸成為國際有識之士的共識和人類的共同願景。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名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被稱為 “向世界講述了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時,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暢想金磚第二個“金色十年”將會“共同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光明的未來 ”。 此次世界範圍內的抗擊疫情的艱難歷程,使從中國出發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更加堅實地向世界邁進。我們有理由相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並進一步發展為一種全球性價值觀,引導世界人民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執筆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