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这样一类人,他们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总会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这会让人觉得他们没家教,非常讨厌,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让人克制不住洪荒之力,恨不得反手就是一巴掌。

这都是因为这样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缺乏“分寸感”。

怎样才能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分寸?通过《可怕的两岁》这本书,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二启发。

《可怕的两岁》一看书名,就知道是一本育儿书,而且是专注于研究2岁孩子的书。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这本书的写作对象虽然不是成年人,但是任何人在成年以后做出的任何事情都是能够溯源的。

小时候的经历和父母的教育,决定了你日后性格和行事作风。为了避免“熊孩子”最终变成“熊大人”,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建立起分寸感。

1. 明确你在育儿过程中的底线

要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为什么要从2岁开始呢?

这是因为孩子一般会在2岁左右第一次做出人生中不可控的行为,第一次从“小天使”变成“小恶魔”,第一次实现从“可爱”到“可怕”的无缝衔接。当这种情况出现以后,父母便会开始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了。

但实际情况是,孩子从出生开始一般会在家里处于一种绝对优势绝对特权的地位。

而当孩子到了2-3岁,父母开始尝试树立威信,试图控制孩子时,孩子就会用这个年龄阶段所能够运用的一切技能和力量,来对父母的这种干扰行为进行人生中第一轮反击

这时候像常见的,诸如:大吼大叫,嚎啕大哭,在地上打滚等情况,都会轮番出现了。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可怕的两岁》中谈到,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不要焦虑,心中先要明确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把自己的心态先放平和,才能为以后给孩子灌输“分寸感”这个概念打好基础。

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确定你的育儿定位,即你希望孩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希望要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和角色来帮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这也应当成为你在育儿过程中的底线。

你希望孩子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看上去可能让人感觉太抽象,那么你来思考一下你希望孩子在30岁的时候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给大家10秒钟,思考一下。

可能大家的答案都不太一样,但我想差不多应该是勤奋,诚实,有道德,有同情心,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类的。

其实这时候可以发现,我们在谈到孩子的时候,大家的教养目标往往会放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上。

而《可怕的两岁》也提到,在孩子2岁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开始有意识的,有目的性的去实现这个目标。

这时候有父母可能会说:“我希望和孩子当朋友”。如果您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您可能就遇到了育儿中“本末倒置”的情况。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可怕的两岁》中提到,育儿过程中所谓的“本”应该是父母的权威,所谓的“末”应该是和孩子建立真正友情的可能性

所以,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运用你的权威,千万不要奢望同时占据着两种身份,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对你和他的关系变得混乱,只有这样你才真正有机会和孩子成为朋友。


2. 恰当的管教,才能让孩子体会真正的自由

明确底线后,孩子有可能依然作出让人“费解”的言行举止,以至于在公共场合给大家带来麻烦。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孩子才2岁不懂事,他不是有心的;管教会让孩子不自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生理精神发展,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从小就活的很憋屈。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其实,所谓的自由并不是让人肆无忌惮地乱。俗话说:“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在设定范围内进行极大限度的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样的自由还不会影响到别人,不会让你变成没有分寸感的让人讨厌的人

那么应该怎么实施有效管教呢?《可怕的两岁》针对2岁,这个特定年龄的孩子,提出了一些看法。

坚守原则

不要孩子随意挑战你的定位,你的底线

在现实中,孩子无一例外的都想要去试探,想知道这个规则是不是真的存在。一旦发现这样的苗头,父母一定要遵守原则,不然就没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父母不是应该来讨好孩子的,那些讨好孩子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试探时表现出来的犹豫和摇摆不定,或者屈服和让步,都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贪得无厌的怪物

管教不等于惩罚

惩罚是一种让父母处于被动的,而且前后矛盾的行为。同时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对立起来,而且也会给孩子一种错觉,那就是都已经惩罚我了,那么我的过错就抵消了。

举个例子,孩子和你顶嘴,这时候你很生气打了他,然后把他关进房间。

表面上来,你或许阻止了孩子做出更加不尊重人的行为,但是你并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错,和如何承担责任。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解释错在哪里,并且向大人道歉

前瞻性的管教

在事情发生前,和孩子“约法三章”

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预见孩子的问题。

其次,在问题出现之前,先制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最有应对方案。但与其问题出现了被动去解决,还不如在问题出现之前想对策这样更能让父母占有主动性。

第三,把你前瞻性的决定告诉给孩子。比如在你们去公园玩之前,你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在公园,你要是从我身边跑掉的话,我们就回家”。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前瞻性管教时,语言一定要简洁,对小孩子来说,5个字要比50个字更容易理解


3. 量力而行,以不变应万变

但就算你设想的再好,实际情况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育儿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面对不定因素,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下两点:

要量力而行。

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孩子在成长时问题很多,这时候我们不要贪多,不要想着一次解决多个问题,每次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你就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然后在解决下一个问题,以此类推。

要统一风格,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态度一定要是果断自信的,淡定,冷静,千万不要大发雷霆,不要被情绪冲昏头脑,做出比如说惩罚等等负面的行动来。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方法容易,操作难。不妨还是通过例子来进行分析:

当你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孩子在家捣乱。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这时候,你把他关进他自己的房间,然后离开他的房间。你走后,孩子在房间大吵大闹,然后你在客厅受不了了,回到孩子房间,跟他说:“我可以放你出来,但是你要在旁边安静的玩玩具,能做到吗?”他说能。

但事实上,他可能会再次挑战你好几次,发现事态不受他控制了,才能最终明白你说到做到,没在和他开玩笑。

第二天,你带孩子出去吃饭,孩子在餐厅捣乱。然后你会怎么做呢?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外面,然后让他自己冷静一下,或者非常严肃地,直接跟他说:“等你不叫了,我们再回去吃饭”。但是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在那里叫,说他肚子饿了,这个时候你再问他:“我们现在要回去把饭吃完,你准备好了吗?”孩子这时候肯定会说他准备好了。

其实,就算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准备好”,甚至完全不懂什么是“准备好”,他也会回答出你想要的,因为他饿了。

在处理发生在家里和外面的捣乱行为时,你采取了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又有相同之处:

  • 孩子都在大吵大闹;
  • 孩子都做出了反复多次的试探;
  • 你都做到了坚守原则,言出必行;
  • 你的语言很简洁,你的态度很冷静。

但是可能在一个星期以后,你带孩子出去逛街,孩子又开始捣乱。这时候,你本想给他买双新鞋,但因为你很生气,你可能就会说:“今天不给你买鞋子了。”然后带他回家,这时候他就会明白了:你不允许他大吵大闹,做出引人注意的行为。

因为你坚守原则,言出必行,孩子最终会知道:当他大吵大闹的时候,你会做出一些让他不喜欢的反应,他是会得到一些不良后果的。

虽然他不确定你每次会做什么,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让他明白了,面对他的大吵大闹,你是会有所反应的,这样他就会注意到以后想要开始大吵大闹之前,要对自己多加控制,学会自律。

这种对应性的反应训练其实很容易,就和训练孩子自己去上厕所是一样的。

成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要从《可怕的两岁》开始



想要对一个2岁的孩子进行说教或许不太容易,但如果按照上面的步骤来进行,想要从孩子2岁起就实现“有分寸感”,就不会太难了。

最后,分享一句在定位亲子关系方面我个人认为很有道理的一句话:一种关系如果没有界限,一方就会随心所欲地剥削另一方,并将其视作理所当然,简而言之就是不尊重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