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同我們對西方世界的貴族著裝充滿好奇一樣,西方人也同樣對神秘的東方服飾充滿了好奇。兩百多年前,約瑟夫·佈列東完成了《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在書中記錄了大量西方人眼中清代服飾藝術和手工業等資料。這些資料有助於今天的我們,瞭解那個過去的時代。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其中,清代宮廷和官員服飾更是兼具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又融入了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


同我們對西方世界的貴族著裝充滿好奇一樣,西方人也同樣對神秘的東方服飾充滿了好奇。


兩百多年前,約瑟夫·佈列東完成了《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在書中記錄了大量西方人眼中清代服飾,當然,也包括手工業等當時中國的其他資料。在《中國服飾與藝術》中,他寫到,“官員們有權穿繡金服飾。他們從4月中旬開始穿夏裝,從10月中旬開始穿用皮毛裝飾的冬裝。清朝實行九品官制,以服飾上的頂珠、玉墜牌子和腰帶區別官級大小。清朝官吏佩戴的頂珠分別是:一品官員用紅寶石;二品官員用磨製好的紅珊瑚;三品官員用透明的藍寶石;四品官員用不透明的青金石;五品官員用透明的白水晶;六品官員用不透明的白色貝殼(硨磲);七品和八品官員用其他裝飾;九品官員用鏤花金。皇帝有時也會賜予官員特殊裝飾,比如在他們的帽子上加花翎。”談到了當時的官員朝服分為冬、夏兩種,而服飾上的頂珠可以區別官級大小。


那麼,這本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資料著作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兩名北京青年孔和楊來到巴黎耶穌會修道院學習。1763年,法國耶穌會解散後,急盼回國的兩人得到法國國務秘書亨利·伯丁(Henri Bertin)的幫助,並答應回國後幫助伯丁蒐集中國的資料。伯丁並沒有立即安排兩人回國,而是通過政府基金讓兩人學習了自然哲學、化學、雕塑、繪畫等,還讓兩人遊歷參觀了里昂等地的手工業作坊。遊學一年後,兩人才被安排躲在一艘中國澳門的船上,藉著夜色換裝回到了北京。之後兩人與北京傳教士合作為伯丁提供了大量的資料。18世紀歐洲漢學“三大鉅著”之一的《中國雜纂》(又名《中國叢刊》)正是根據這些資料編成。


接著法國便爆發了大革命,伯丁歷盡艱辛保住了手中的資料——其中僅關於中國手工業和製造業的原創版畫就有400幅,而且多數還未來得及在《中國雜纂》上出版。後來,速記員約瑟夫·佈列東(Joseph Breton)偶然得到了這批資料。在整理添加說明後,1811年聞名遐邇的《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出版了。值得一提的是,原書共分為六卷,新近出版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則將六卷合而為一。


以下內容節選自約瑟夫·佈列東所著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


[法]約瑟夫·佈列東著,趙省偉編,張冰紈、柴少康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年1月版




01身著夏裝的清朝官員和地位顯赫的女性


清朝官吏中,地方官員的地位可以隨意變動。他們來自各個階層,但行刑者和差役總是來源於勞動者、手工業者和商人,這項光榮的差事只能由盡忠盡職的人擔任。


在中國,唯有儒教能夠享受世襲的尊貴,這一宗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位偉大哲學家的直系子孫已經絕後,但他一個侄子的血脈卻延續了下來,其後裔被授予“先賢子蔑”的稱號。


當時的中國共有49.3萬名官吏,職位劃分細緻,各司其職。這些官員分為文官和武官,享受免除賦稅和徭役的待遇,還可以憑藉職位從清朝政府的財產中借出一部分。他們的俸祿不高,但清朝政府會提前6個月支付給他們。依據金尼閣神父所言,清朝官吏俸祿最高的也沒有超過1000貫。低薪的後果就是,官員們在為朝廷執行特殊公務時,想方設法地從政府提供的經費中盤剝剋扣。


官員們有權穿繡金服飾。他們從4月中旬開始穿夏裝,從10月中旬開始穿用皮毛裝飾的冬裝。清朝實行九品官制,以服飾上的頂珠、玉墜牌子和腰帶區別官級大小。清朝官吏佩戴的頂珠分別是:一品官員用紅寶石;二品官員用磨製好的紅珊瑚;三品官員用透明的藍寶石;四品官員用不透明的青金石;五品官員用透明的白水晶;六品官員用不透明的白色貝殼(硨磲);七品和八品官員用其他裝飾;九品官員用鏤花金。皇帝有時也會賜予官員特殊裝飾,比如在他們的帽子上加花翎。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身著夏裝的清朝官員


官員們官服的前後都有方形的精美刺繡,上面的圖案有鵪鶉、錦雞、孔雀、仙鶴、練雀、熊、雁、老虎等。繡有飛禽類圖案的是文官官服,繡有獸類圖案的是武官官服,用不同的圖案表示官員不同的級別。皇子、王爺和貴族的服飾上也有相同的刺繡,只不過是圓形而非方形。


地方官員要對各自轄區的不法行為負責,雖然被嚴密監視,但也不能避免他們濫用權力。依據德金先生所言,傳教士說官員們連一個火柴商都不敢打,這多少誇大了官員的文雅舉止。


官員的隨從數量非常龐大。他們覺得人數比裝備更能體現威嚴,所以他們身邊常常圍繞著大量衣著簡陋的隨從和護衛。


中國女人的外衣非常長,從脖子到腳後跟,只有臉沒有被遮住。她們的手總是被又寬又長的袖子蓋住。其裙子大多是紅色、藍色或綠色。


中國女性長相嬌美:她們有小巧的鼻子、小而靈活的眼睛、漂亮的嘴巴、玫瑰色的嘴唇和黑黑的頭髮,耳朵上佩戴著長長的垂飾;她們氣色紅潤,表情愉快自在,性格平和。幾乎所有女性都化妝,有人專門售賣白色或玫瑰色的化妝品。她們的手一般都是棕色的,與白皙的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地位顯赫的女性最迷人之處就是擁有一雙極小的腳——需要從孩童時就用布條把腳緊緊裹起來阻止其發育,長大後也不取下。一些省份的鄉村女孩也模仿這一荒謬的習俗。這些小腳除了大腳趾在正常位置外,其他腳趾都被擠壓得黏附在腳底,最終再也無法和腳底分開。雖然中國的男性希望自己的妻子深居簡出,但這個習俗的產生並不是因為中國丈夫的荒謬專橫,而是因為這些女性效仿一位主動裹腳的娘娘。滿族女性則沒有這種自殘身體的習俗。


有些女性會佩戴一種黃銅或鍍金的銀質頭飾。頭飾造型的翅膀伸展到頭飾的前端輕輕晃動,尾羽伸展到頭中部,象徵中國的鳳凰。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室內的婦人們和她的孩子們,從服飾可看出婦人在家地位很高


中國女性過著類似退休的生活。她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管理家庭事務和討好丈夫。然而她們也並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樣被嚴格限制。正如小德金先生所說:“女人們可以在北京的大街上隨意行走。我們遇見過很多走路的女人,富有的或有權勢的女性出行時有僕人走在前面,也有一部分女性乘坐敞開的四輪馬車出行。她們盤著腿坐在馬車裡,通常一輛馬車可以坐兩到三個人。”


女性之間經常互相拜訪。在中國,沒有哪個社交圈允許女性加入。結婚非常便捷,或者更恰當地說,僅僅是雙方家長達成的一種討價還價般的交易。女孩沒有權利選擇或者拒絕由誰當自己的丈夫。男方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婚禮時他的妻子會被帶到他的面前,在此之前不允許他去見自己的妻子。他會提前得到送親轎子的鑰匙,如果他打開門,發現這名女性不合自己心意,可以選擇把她送回去,但這樣就會失去之前送給女方父母的所有聘禮,同時必須返還女方所有嫁妝。


02 皇家供水馬車


用來給皇家供水的容器是一套非常大的方形罐子,相互連接在一起,放在馬車上,像我們的運水車一樣,甚至比我們的運水車還要方便,因為無須把水從一個罐倒進另一個罐。但需要特別小心的是,從溪流中取水時,一定要注意水源是否乾淨。太監和專事官員緊緊跟著運水的馬車,視線一刻也不敢離開。因為這關係著皇帝和皇子們的日常用水,稍有疏忽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皇宮裡有專門負責供應食物的人,他們的任務各不相同——有人提供牛奶,有人提供麵食,等等。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皇家供水馬車


03 大臣的轎子

中堂是最高級別的官員,裝束與親王相同,下面這幅插圖展現的是其坐轎子出行的情景。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大臣的轎子,只有達官貴族才有資格乘坐綠色的轎子


只有達官貴族才有資格乘坐綠色的轎子。他們也有與之類似的私人交通工具,但是前面是封閉的,而且為了減少顛簸,輪子設置得很靠後。馬戛爾尼伯爵受命在北京調查轎廂的懸掛方式。他有一架豪華的私人四輪馬車,還要把一架富麗堂皇的雙輪馬車作為禮物獻給皇帝。


中國人排斥新鮮事物,非常不喜歡雙輪馬車。伯爵曾邀請一位官吏乘坐這種馬車。這位官吏在車子裡不斷地晃動,感覺自己隨時要摔倒。最大的不便就是前面的轎廂比裡面的座位還要高。皇帝不會乘坐這樣的交通工具,也不滿意這種改造。皇帝的雙輪馬車仍然使用木質車廂,不能添加任何低等級的材料。


如前文所述,那位失寵的乾隆皇帝時期的和中堂,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官員的沉浮命運,正如其他所有君主專制國家一樣。李斯也是這一命運的犧牲品。他從最初的無名小卒,一躍成為秦國的丞相,最終卻因為一時失言而遭到懲罰。在君主制早期,君臣之間不像如今這樣等級森嚴,大臣被視為賢達和友人。君王和大臣被看作是同一身體的大腦和手臂。


當英國使團進入中國時,轎子非常多,所有的隨行人員甚至列兵都可以坐轎子。然而,他們不喜歡這種新的出行方式,反而走出轎子,讓中國轎伕坐在裡面,他們在外面。


04 公主的馬車


公主雖是皇帝的女兒,但除非有大量的隨從陪同,否則很少外出。公主可以看別人,卻不允許別人看公主。當公主乘坐馬車或轎子外出時,會有人手持鞭子和長竹竿命令路人排好隊,背對公主的隊伍,以示尊敬。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公主的馬車


有人聲稱路人也必須背對皇帝,這在歐洲是非常魯莽無禮的,但使團否定了這一點。


皇帝的長子被稱作皇太子或者大阿哥(後者是滿族的稱呼)。他們通常外出時騎馬,並有大量隨從陪同。其帽子上的頂珠由3條金龍構成,飾以13顆珍珠,頂上那顆珍珠最大。皇帝的其他兒子被稱作皇子。皇子的帽子上也有同樣的頂珠,但頂上不是大珍珠,而是一顆紅寶石。


值得注意的是,親王和皇帝的馬車只由一匹馬來拉。在中國,是不靠馬車的馬匹數量來區分等級的。駕馭很多馬拉動的馬車是非常困難的,如同我們的翻斗車一樣,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這種馬車沒有沿用至今。


皇帝的女兒不能繼承皇位。她們只和中國人通婚。皇帝將她們許配給自己的重臣,而大臣們將此視為一種榮耀和嘉獎。


皇帝本人不會通過與外國公主通婚來締結聯盟。皇帝登基時,達官貴人會把年輕貌美的女兒獻給他,他可能會從中挑選一位妻子,被選中的家庭會因此獲得無上榮光。皇帝娶妻數量沒有限制,但皇后地位最高。


皇帝的眾多女人住在後宮,與外界沒有聯繫,或者說對外界一無所知。有時她們會隔著簾子參加朝廷慶典,這樣既可以看到外面,又不會被外人看到。斯當東爵士之子(他如今已繼承了這一爵位)是馬戛爾尼伯爵隨從中的重要人物。這些女人似乎注意到了他,並希望可以更近地觀察他,於是安排他坐得更近,以便她們隨意觀察。


有些皇帝為了滿足妻子對都城佈局的好奇心,在熱河行宮和圓明園裡修建了一些含有北京特色街道的小型城鎮。


皇帝逝世後,他的遺孀不能再嫁,無論求婚者的等級多高。這些遺孀會被送到皇宮一個特定的地方——慈寧宮。在那裡,她們只能通過少量的娛樂活動和節慶排遣苦悶。


05 身穿官服去上朝的五品官員

下級官員不能單獨決定重大事情,必須向上級官員稟報。州縣長官向該地區的財政長官布政使和省的最高長官巡撫彙報。這兩個省級官員都擁有重要的審判權。總督級別比巡撫高,通常主管兩到三個省份,同樣擁有審判權。總督這個職位很重要,除非被任命為朝廷大臣,一般不會被免職。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一些區別官民及官員等級的標誌。中國官員通常享有令人羨慕的特權,平民和他們說話時必須跪著。他們出行時由官邸的所有隨從陪同。隊伍的前端是兩個手持杖刑長竹板的護衛。同時隊伍還敲著一種聲音刺耳的中國鼓——銅盆或鑼。另外還有執行刑罰的人,他們帶著鐵鏈、鞭子和彎刀。緊接著的隨從舉著傘、旗幟及其他顯示官員身份地位的儀仗。騎著馬的護衛在前面帶路,官轎緊隨其後,僕人和士兵環侍在轎子周圍。轎子由四個人抬著,或者由兩匹馬或兩匹騾子拉著。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身穿官服去上朝的五品官員


馬在中國是很奢侈的,非常少見。德金先生估計,中國只有242萬人擁有騎乘用馬。這些馬很小,不好看,走路的姿勢也不優雅。北京的官員更習慣騎騾子,因為和養馬相比,養騾子的花費更少,而且騾子也更耐勞。滿洲地區有野騾子,步態和品種都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的騾子,滿族人還以騾子的肉為食。中國西部則有駱駝和野馬。野馬成群結隊,遇到圈養的馬時,會圍住它們,迫使它們離開。滿洲的馬很耐勞,捕獵時非常勇敢。


本文節選自《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